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试论东岳信仰对梅山巫傩体系的庇护作用——以新化东岳庙的“庙中庙”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11-02 01:31
  文章通过地方史志、遗迹和民俗调查材料,对明筑新化县城东岳庙的"庙中庙"现象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新化东岳信仰应为明代官方教化梅山峒蛮的工具之一","新化东岳庙实为梅山巫傩系统的最佳庇护所"和"梅山巫傩仪式对东岳信仰的利用与保留"三个小话题,认为:一是宗教与信仰,本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互生共荣的门类千姿百态,是在相同的思维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共同体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依势赋形的创新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价值是等同的。二是一定条件下,弱势信仰能依附或借助于强势信仰以谋生存,并形成新的、如本文所关注的"道巫傩三位一体"信仰形态,反过来影响强势信仰;强势信仰,也能为弱势信仰提供被动的庇护作用。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34(02)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试论东岳信仰对梅山巫傩体系的庇护作用——以新化东岳庙的“庙中庙”为个案


新化县城东正街2000年重建二合一的东岳庙与柳君庙

新化,县志,县治,嘉靖


这里提出“新化东岳信仰应为明代官方教化梅山峒蛮的工具之一”这个说法,并没有明确且可采信的当地官方文献记述,而是根据古梅山地区的民间传统信俗和新化东岳庙这个宗教性建筑在县志中的相关记载及明建县城内的地理位置推导出来的。据《宋史·梅山峒蛮传》,梅山“旧不与中国通”。新化县,只是北宋“熙宁变法”期间在其核心区所建的一个县;该县又因宋元间县民张虎抗元导致“湖广”设行省而出名(1)。据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绅刘轩所修《新化县志》记述,其县城初建于“洪武甲辰”,实为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当时只筑了土城。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才增筑城垣,正德十四年(1519)才“创砌石城”。在该志的《新化县治之图》(见图1)上,可以看到东岳庙的标记,可证此庙应始建于明初。根据此图所绘,县衙正门前的“官街”北临街面,一字排列有7座公用建筑:正中为衙署牌楼,右边向西3座,依次为医学、玉虚宫和按察司;左边向东3座,则依次为儒学的棂星门、梓童庙和东岳庙。据同志“祠祀志·庙祠”记载:“东岳庙,在县东大街北,洪武十六年(1383)建。”供奉的是东岳大帝,自然也是古梅山地区东岳信仰的主要承载体。但县志上没有说明,东岳庙的修建人,即业主,是官家还是道士,抑或是其它的谁?官街上可与东岳庙对应的宗教建筑,是位于西街的玉虚宫。同志“寺观”条目说:“玉虚宫,县西大街北。元至正间道士曾如寿建。洪武十五年设道会司;永乐间道士罗必常重修。”

新化,彩塑,创始人,道士


更有意思的是,与四都村紧邻、且为乡政府所在的维山村,则正是县志所述创建玉虚宫的“元至正间(1341-1368)道士曾如寿”的老家。曾姓是当地最大的姓氏,据说宋初即开始在此地聚居。我们在其家族的香火堂上,幸运地看到了其“家主”曾如寿的木雕像。此像据说始刻于明代、2000年重新塑彩。其像头戴饕餮纹日月冠,身着大红五彩袍,左手持水碗于胸前,右手举令牌于耳侧,不仅与柳君庙供的柳君法清造像相同,和法国远东学院《湖南神像》数据库所列上千位“家主法官”的造型也基本一致,正是一座典型的巫傩师公前人、也即“家主”的雕像。(图3)当代的新化道教协会,所有会员都以自己出身于“玉虚宫六房门下”,并尊曾如寿为开山祖师为正宗。县志上记述的元末道士曾如寿,当代道教徒公认的祖师,在家族祭祀仪式上享祭的身份却是家主,造型,则是巫傩师公。这只能说明:他当年的第一身份,是师公,之后才兼职当道士;出资修建了玉虚宫之后,才成为后世新化道教的开山祖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瑶传道教[J]. 胡起望.  云南社会科学. 1994(01)



本文编号:3471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71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c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