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07:10
本文关键词: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豫南地区,春秋时期分布许多小诸侯国,战国初期以后则全部为楚境。近年来,此区见诸报道的楚系墓葬六百七十余座。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及器型特征的不同,并结合东周时期该区地理环境因素,将墓葬分为三区:即豫西南地区,淮河上游地区和汝、颍水流域;依据各区墓葬等级的高低,将其分为甲类、乙类、丙、丁类四类,同时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的发展演变,将其分为六期:春秋早、中、晚,战国早、中、晚。 在上述分类、分期基础上,总结各区域文化特征。豫西南地区,春秋早期有少量曾、申国墓葬,以中原文化为主;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各类楚墓均有大量发现,主要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流行人殉及袱葬车马坑;战国晚期,则仅有少量小型楚遗民墓。 淮河上游地区,春秋早、中期,主要为黄、樊、养、番等国墓葬,有强烈本土文化特征,多有陪葬坑或器物箱;春秋晚期,主要有吴、蔡国墓葬及楚墓,以楚文化因素为主;战国时期,各类楚墓均有大量发现,,流行封土,椁分室,随葬品以漆木器、陶器为主。 汝、颍水流域,发现有各类楚墓,时代多为战国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多有封土,流行椁分室,多随葬玉器。 豫南楚系墓葬与鄂西北楚墓、鄂东楚墓、皖中楚墓,中原地区东周墓关系密切,并对秦汉时期墓葬影响深远。
【关键词】:豫南地区 楚系墓葬 楚文化 分区 分类 分期 区域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8.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
- 一、豫南地区楚系墓葬概况及研究现状6-8
- 二、豫南楚系墓葬的分区8-51
- (一) 豫西南地区8-28
- 1. 墓葬形制9-11
- 2. 随葬器物11-22
- 3. 墓葬分类22-27
- 4. 墓葬分期27-28
- (二) 淮河上游地区28-44
- 1. 墓葬形制28-30
- 2. 随葬器物30-40
- 3. 墓葬分类40-43
- 4. 墓葬分期43-44
- (三) 汝、颍水流域44-51
- 1. 墓葬形制44-45
- 2. 随葬器物45-49
- 3. 墓葬分类49-51
- 4. 墓葬分期51
- 三、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区域文化特征51-60
- (一) 豫西南地区51-53
- 1. 楚系方国墓葬51-52
- 2. 楚墓演变特征52-53
- (二) 淮河上游地区53-56
- 1. 楚系方国墓葬53-55
- 2. 楚墓演变特征55-56
- (三) 汝、颍水流域56-57
- 1. 楚系方国墓葬56
- 2. 楚墓演变特征56-57
- (四) 豫南楚系墓葬文化特征分析57-60
- 四、与周边地区同时期墓葬的关系60-64
- (一) 与相邻地区楚墓的关系60-62
- 1. 豫西南与鄂西北地区60-61
- 2. 淮河上游与鄂东地区61-62
- 3. 汝、颍水流域与皖中地区62
- (二) 豫南楚系墓葬与中原东周墓的关系62-64
- 五、结语64-65
- 注释65-69
- 参考文献69-71
- 附表71-81
- 后记8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蓉;汉代郡国分制的考古学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乐文;江北地区楚墓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陆和清;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周金金;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詹金明;豫南地S@出土商周方国铜器铭文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王希伟;战国楚墓葬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