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文物保护材料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质文物保护材料评价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筛选出石质文物表面封护材料、加固材料和粘接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建立它们的评价方法,提出其合理的评价标准,最后将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应用于重庆大足石刻模拟试块。 根据石质文物病害机理和对保护材料的性能要求,筛选出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主要评价指标:固含量、表面张力、粘度、渗透性、抗老化性、附着力性能、透气性等。建立石质文物表面封护材料、加固材料和粘接材料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其中采用红外水分仪测定法固含量,其评价标准分别为:表面封护材料的固含量值应在7.5%~22.5%范围内,加固材料的固含量值应在3%~10%范围内,粘接材料的固含量值应在4%-10%范围,以上固含量值偏差均不大于0.5%;采用环法测定表面张力,其评价标准为:表面张力值小于71.6mN/m;采用NDJ-5S旋转粘度计测定粘度,其评价标准分别为:表面封护材料的粘度在5.0cP-10.0cP范围内,加固材料和粘接材料的粘度在4.0cP-8.0cP范围内;渗透性的评价方法是材料渗透深度测量法,其评价标准分别为:表面封护材料渗入深度在10mm-15mm范围内,加固材料的渗透深度在13mm-20mm范围内,粘接材料的渗透深度在12mm-18mm范围内;抗老化性采用QUV紫外光加速老化、户外暴露试验、耐湿热老化和冻融老化等评价方法,其中QUV紫外光加速老化的评价标准采用GB/T1766-2008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性能的评级方法,变化程度2级或2级以上为合格,其它的评价标准以材料处理的试块粉化、开裂、剥落、起泡等现象表现达到或优于未风化的空白试块为达标;采用拉开法测定附着力性能,其评价标准为:表面封护材料和加固的附着力值应≥5 Mpa,粘接材料附着力值应≥6 Mpa;采用湿杯法评价材料的透气性,其评价标准:与空白样进行对比,材料处理试样的水蒸气透过量下降值不大于30%。 将材料应用于大足石刻模拟试块得出:表面封护材料中B72的渗透性和透气性未达标;纤维素类砂岩保护材料的各项指标均达标,但其QUV紫外光加速老化性欠佳;纯丙乳液的各项指标均达标;加固材料均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粘接材料中纯丙乳液的附着力未达标,其它材料均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
【关键词】:石质文物 保护材料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54.3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22
- 1.1 引言11
- 1.2 石质文物常见病害11-12
- 1.3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材料12-19
- 1.3.1 清洗12-14
- 1.3.2 表面封护14-15
- 1.3.3 加固15-16
- 1.3.4 粘接16-18
- 1.3.5 石质文物保护中其他方法及材料18-19
- 1.4 文物保护材料的评价原则19-20
- 1.4.1 介入材料的评价原则19-20
- 1.4.2 非介入材料的评价原则20
- 1.4.3 其它原则的要求20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20-22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20-21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21-22
- 第2章 石质文物保护材料评价指标的筛选22-32
- 2.1 引言22-25
- 2.2 表面封护材料评价指标的筛选25-27
- 2.3 加固材料评价指标的筛选27-28
- 2.4 粘接材料评价指标的筛选28-30
- 2.5 本章小结30-32
- 第3章 石质文物保护材料性能指标的评价方法及标准32-56
-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32
- 3.2 实验仪器32-33
- 3.3 表面封护材料33-45
- 3.3.1 固含量33-34
- 3.3.2 表面张力34-35
- 3.3.3 粘度35-36
- 3.3.4 渗透性36
- 3.3.5 透气性36-37
- 3.3.6 抗老化性37-39
- 3.3.7 附着力39-41
- 3.3.8 表面封护材料的性能评价结果及评价标准41-45
- 3.4 加固材料45-50
- 3.4.1 固含量45
- 3.4.2 表面张力45
- 3.4.3 粘度45-46
- 3.4.4 渗透性46
- 3.4.5 透气性46
- 3.4.6 附着力46-48
- 3.4.7 加固材料的性能评价结果及评价标准48-50
- 3.5 粘接材料50-55
- 3.5.1 固含量50
- 3.5.2 表面张力50-51
- 3.5.3 粘度51
- 3.5.4 渗透性51
- 3.5.5 透气性51-52
- 3.5.6 附着力52
- 3.5.7 粘接材料的性能评价结果及评价标准52-55
- 3.6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材料性能指标评价方法及标准的应用56-77
- 4.1 表面封护材料56-64
- 4.1.1 透气性56-57
- 4.1.2 渗透性57
- 4.1.3 抗老化性57-59
- 4.1.4 耐水性59
- 4.1.5 耐化学试剂性59-60
- 4.1.6 扫描电镜分析60-63
- 4.1.7 表面封护材料的评价标准及应用结果63-64
- 4.2 加固材料64-71
- 4.2.1 透气性64-65
- 4.2.2 渗透性65
- 4.2.3 抗老化性65-67
- 4.2.4 耐水性67-68
- 4.2.5 耐化学试剂性68
- 4.2.6 扫描电镜分析68-70
- 4.2.7 加固材料的评价标准及应用结果70-71
- 4.3 粘接材料71-76
- 4.3.1 透气性71-72
- 4.3.2 渗透性72
- 4.3.3 抗老化性72-73
- 4.3.4 耐水性73
- 4.3.5 耐化学试剂性73-74
- 4.3.6 粘接材料的评价标准及应用结果74-76
- 4.4 本章小结76-77
-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79-82
- 致谢82-83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涛;唐英;;有机硅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进展[J];涂料工业;2010年06期
2 李哲元;;应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保护石质文物[J];文物;1966年02期
3 齐迎萍;;化学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04期
4 黄槐武;论广西石质文物的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5 张秉坚;魏国锋;杨富巍;王旭东;;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04期
6 王时伟;朱一青;曲亮;陆寿麟;;故宫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以建福宫石质文物保护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06期
7 孙敏,徐建清;从国山碑的开发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J];东南文化;2001年07期
8 闫斌;概述石质文物保护[J];东南文化;2005年01期
9 郭艳敏;高峰;;汉白玉防风化保护材料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10 汤斌;风化石质文物翻模问题探讨[J];四川文物;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与探索[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C];2005年
2 李智毅;李宏松;;三峡水库红层库段地面石质文物环境地质病害分析[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3 周骏一;;我国西南地区“红层”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长忠;;材料与技术的创新——谈石质文物保护[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5 黄学文;;金属器物及石质文物复制中的保护工作[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9年
6 刘乃涛;;金陵遗址石质文物风化及保护研究[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7 柳振安;石志敏;倪斌;韩冬梅;郭广生;;有机硅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起霞;李化;张彦;;洛阳龙门石窟的地质保护工程[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杨志法;张路青;祝介旺;陶克捷;张中俭;;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一关于岩石风化速度的定量研究[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宋长忠;;不断恶化的保存环境——试论新时期石质文物的保护[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勇;石质文物清洗效果评估[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连云港市博物馆 朱伟;断裂石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屈建军;纳米技术阻止石质文物风化[N];中国档案报;2005年
4 王方;石质文物保护探索[N];中国文物报;2000年
5 谢忠志 张书豪;勇立潮头铸辉煌[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杨刚亮;石质文物修复中的一些操作技巧[N];中国文物报;2010年
7 记者 郭桂香;中意专家研讨石质文物的保护与监控[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记者 鹏 玉;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保护刻不容缓[N];承德日报;2005年
9 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赵菊芹;浅谈拓石假山披檐在摩崖题记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刘洁;承德开展石质文物保护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强;基于生物矿化的石质文物仿生保护[D];浙江大学;2007年
3 陆春海;防文物风化的材料设计与适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冯楠;潮湿环境下砖石类文物风化机理与保护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李子梅;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石质文物裂隙识别定位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田小甫;太原晋阳大佛边坡岩体风化分级及地震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王丽琴;彩绘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和保护材料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那威;真空复合保温管道的传热特性及地下管道的热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邹定华;智能交通传感器关键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涛;石质文物保护材料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斌;石质文物保护用有机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万勇波;石质文物防风化有机材料的筛选复合和纳米掺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佳;高寒地区濒危露天石质文物保护的探索[D];西北大学;2010年
5 朱正柱;纳米改性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潘昌初;醇胶体系鸟粪层磷灰石矿化过程模拟及新型石质文物保护材料制备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益;秦俑彩绘保护材料耐老化性能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栾晓霞;基于纳米材料改性的水性石质文物保护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 洪坤;仿生合成石质文物二氧化硅保护膜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金涛;珠海宝镜湾摩崖石刻画防风化保护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石质文物保护材料评价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