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07:57
本文所及的屋室式石构墓葬,是指以石材为原料建在地表或地下、状若屋室的墓葬,其基本建筑特点是墓室下部多以石材为壁,其上以巨型石板封顶。其中,屋式石构墓葬即盖石出檐的石构墓葬;室式石构墓葬即盖石不出檐的石构墓葬。本文从类型、年代、功能等方面对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进行分析。根据屋室式石构墓葬的盖石是否出檐进行分型,结合墓室嵌入式、搭接式、倚靠式、土坑、土圹、石圹六种形态进行分式,将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分为盖石出檐墓室嵌入式的A型、盖石出檐墓室搭接式的B型、盖石出檐墓室倚靠式的C型、盖石不出檐墓室土坑的D型、盖石不出檐墓室土圹的E型以及盖石不出檐墓室石圹的F型。其中A型墓葬根据两侧壁石的两种形制特征分为侧壁平行直立的A型I组和壁石侧视成梯形的A型II组。C型墓葬根据后壁石宽度不超过两侧壁石外侧面和后壁石宽度超过两侧壁石外侧面两种形态,分为C型I组、C型II组。辽东地区屋式墓葬是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起始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的双坨子二、三期文化之交,一直延续到战国之际。各型屋式墓葬在演进上总体呈现嵌入型、搭接型、倚靠型的顺序,之后并行发展,直至变形消亡。辽东地区室式石构墓葬墓室形态从北向南整体...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分布简图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4561.南侧2.东侧3.北侧4.西侧5、6.顶石圆坑图2.2大连金州小关屯(2)普兰店屋室式石构墓葬群目前于普兰店市发现的屋室式石构墓葬保存情况均较差,部分墓葬已遭破坏。从分布地点来看,普兰店市屋室式石构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碧流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的安波镇及双塔镇,即今日碧流河水库的东部及南缘地带。其中安波镇双房、石棚沟、刘屯、邵屯、台前、同益乡等遗址及双塔镇三台子遗址的石构墓葬以“屋”式与“室”式两类石构墓葬集群分布为特征(图2.3)。1231.双房M62.石棚沟3.邵屯图2.3普兰店屋室式石构墓葬结构图双房石构墓葬群遗址位于安波镇德胜村双房屯西山,该遗址亦是“双房文化”的命名地,发现于1980年,同年即对遗址进行了清理①。因该遗址发现时已遭损毁,目前相关报道均不尽详实,故仅能根据有关文献对遗址进行简单描述。①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3年第4期。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451、2、3.二台子4、5.连云寨图2.6盖州屋室式石构墓葬结构图(2)大石桥市屋式石构墓葬遗址大石桥市位于辽东腹地北缘,其辖区范围南接盖州市,东北及东部与海城市、岫岩县相邻,西北部与盘锦市隔辽河相望。目前在大石桥境内发现的屋室式石构墓葬仅见石棚峪一处(图2.7)。石棚峪遗址位于大石桥市东北部官屯镇石棚峪村西南部的石棚山上。与二台子遗址相似之处在于,该遗址亦建于滨河(官屯河)北部的人工搭筑的基台上①。基台底部有石砌痕迹,墓葬主体建筑裸露于地表,壁石套合严密,顶部盖石呈圆角梯形,四面略出檐。南、北壁石微向内倾,西壁石夹于南、北壁石之间,东壁石残。以往有学者认为东侧壁石应是档石,即墓葬开口向东。但经现场调查,笔者认为南部壁石较短,不具支撑与承重作用,且华玉冰先生曾提及墓葬北壁石的东侧可见沟槽,说明东壁石与北壁石应是榫卯扣合而成。故盖墓葬应是南北向,其开口朝向官屯河。①(日)田村晃一著、蔡凤书译:《辽东石棚考》,《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3年第2期。12图2.7大石桥市屋式石构墓葬遗址墓葬结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辽海史源、地望与区位的考证[J]. 田野,陈迪.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2]辽海史前石棚的概念问题探究[J]. 田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3]辽宁本溪县新城子青铜时代墓地[J]. 王来柱,华玉冰. 考古. 2010(09)
[4]双房文化青铜器的型式学与年代学研究[J]. 赵宾福. 考古与文物. 2010(01)
[5]抚顺河夹心墓地发掘简报[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8(00)
[6]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J]. 朱永刚. 华夏考古. 2008(02)
[7]以陶器为视角的双房文化分期研究[J]. 赵宾福. 考古与文物. 2008(01)
[8]赵家坟石棚发掘简报[J]. 陈山,熊增珑,邓茂,赵海山,吴亚成. 北方文物. 2007(02)
[9]辽东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葬及相关问题研究[J]. 杨荣昌. 北方文物. 2007(01)
[10]关于双房文化的两个问题[J]. 吴世恩. 北方文物. 2004(02)
本文编号:3601829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分布简图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4561.南侧2.东侧3.北侧4.西侧5、6.顶石圆坑图2.2大连金州小关屯(2)普兰店屋室式石构墓葬群目前于普兰店市发现的屋室式石构墓葬保存情况均较差,部分墓葬已遭破坏。从分布地点来看,普兰店市屋室式石构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碧流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的安波镇及双塔镇,即今日碧流河水库的东部及南缘地带。其中安波镇双房、石棚沟、刘屯、邵屯、台前、同益乡等遗址及双塔镇三台子遗址的石构墓葬以“屋”式与“室”式两类石构墓葬集群分布为特征(图2.3)。1231.双房M62.石棚沟3.邵屯图2.3普兰店屋室式石构墓葬结构图双房石构墓葬群遗址位于安波镇德胜村双房屯西山,该遗址亦是“双房文化”的命名地,发现于1980年,同年即对遗址进行了清理①。因该遗址发现时已遭损毁,目前相关报道均不尽详实,故仅能根据有关文献对遗址进行简单描述。①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3年第4期。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451、2、3.二台子4、5.连云寨图2.6盖州屋室式石构墓葬结构图(2)大石桥市屋式石构墓葬遗址大石桥市位于辽东腹地北缘,其辖区范围南接盖州市,东北及东部与海城市、岫岩县相邻,西北部与盘锦市隔辽河相望。目前在大石桥境内发现的屋室式石构墓葬仅见石棚峪一处(图2.7)。石棚峪遗址位于大石桥市东北部官屯镇石棚峪村西南部的石棚山上。与二台子遗址相似之处在于,该遗址亦建于滨河(官屯河)北部的人工搭筑的基台上①。基台底部有石砌痕迹,墓葬主体建筑裸露于地表,壁石套合严密,顶部盖石呈圆角梯形,四面略出檐。南、北壁石微向内倾,西壁石夹于南、北壁石之间,东壁石残。以往有学者认为东侧壁石应是档石,即墓葬开口向东。但经现场调查,笔者认为南部壁石较短,不具支撑与承重作用,且华玉冰先生曾提及墓葬北壁石的东侧可见沟槽,说明东壁石与北壁石应是榫卯扣合而成。故盖墓葬应是南北向,其开口朝向官屯河。①(日)田村晃一著、蔡凤书译:《辽东石棚考》,《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3年第2期。12图2.7大石桥市屋式石构墓葬遗址墓葬结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辽海史源、地望与区位的考证[J]. 田野,陈迪.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2]辽海史前石棚的概念问题探究[J]. 田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3]辽宁本溪县新城子青铜时代墓地[J]. 王来柱,华玉冰. 考古. 2010(09)
[4]双房文化青铜器的型式学与年代学研究[J]. 赵宾福. 考古与文物. 2010(01)
[5]抚顺河夹心墓地发掘简报[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8(00)
[6]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J]. 朱永刚. 华夏考古. 2008(02)
[7]以陶器为视角的双房文化分期研究[J]. 赵宾福. 考古与文物. 2008(01)
[8]赵家坟石棚发掘简报[J]. 陈山,熊增珑,邓茂,赵海山,吴亚成. 北方文物. 2007(02)
[9]辽东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葬及相关问题研究[J]. 杨荣昌. 北方文物. 2007(01)
[10]关于双房文化的两个问题[J]. 吴世恩. 北方文物. 2004(02)
本文编号:3601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60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