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艺术创新——以《时间中的宫殿》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08 20:27
文章是关于大明宫文化遗产保护中艺术创新的个案研究,以公共艺术作品《时间中的宫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线标识性建筑宣政殿、紫宸殿的设计》为例。首先,介绍研究案例的来源、背景,引出研究目标与问题;其次,运用文献回顾、资料分析与个案研究等方法,梳理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公共艺术理论发展脉络;再次,分别对研究作品的实践效果、研究作品对观众产生的影响,以及研究作品对遗址公园的效应进行批判论述;最后,文章认为艺术创新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方。
【文章来源】:文博学刊. 2020,(03)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唐大明宫遗址平面图
大地艺术家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曾言,“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可视为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元素的宣言。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地艺术在成熟的进程中开始观照历史。自然元素在此项目设计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成为该作品的组件。冯峰如此阐释:“以一年为单位,周而复始,时隐时现。在这里,建筑是一个时有时无的形象,是一个不断生长中的建筑。‘时间性’在此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四季、色彩、生长、阳光、新芽、密枝、落叶、枯枝、鸟巢、积雪……将以与自然最贴近的方式诠释关于大明宫的一切:将树林修剪成大明宫建筑的外形;时间、季节的变化,大自然和树木的生长,是这座建筑的基本材料;建筑在存在与消失之间给了人们贯穿古今的想像。”(23)由此可见,该作品吸取了大地艺术的精髓。然而,艺术家对作品的创想,往往会过于“乌托邦”。在艺术与公共之间,该作品呼应的是古遗址。它在原有的石柱基座(图三)上,试图呈现“建筑”物质本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所产生的时空错位、交叠,但就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并未达到创作之初艺术家想象的效果。《时间中的宫殿》对应了西安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融合了树木与风、声音、光等无形元素,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该作品在建造投标时,IAPA没有中标,另一家建筑公司取得了施工权。由于施工者未与创作者详细沟通,施工质量远未达到预期,呈现的实际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的树木不够高大;二是树木种植的密度严重不足;三是未考虑西安这所城市的四季气候变化,未具体考量树木的种类,目前仅植有悬铃木、银杏树、国槐及油松四大树种。进而言之,如何把遗址艺术创新的价值最大化,是园方应不断思考的问题,而非仅停留在“开园”的那一刻。紫宸殿与宣政殿的复原设计建设完成后不久,宣政殿即被拆除,目前仅留有紫宸殿的复原作品。可见园方对此作品艺术价值的认识,与全国美展评审专家们的认知是严重错位的。更透露出管理方对博物馆群公共教育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到位,与国际先进做法脱节。传统博物馆学认为“文物”(藏品)是最重要的,如今国际新博物馆学界的共识是愈加注重对“观众”的教育与体验,即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反向观之,《时间中的宫殿》实施效果不理想,艺术家与IAPA也需要进行反思:①作品的设想是否过于天马行空?②哪些环节导致完成度不到位以及作品的清晰度和品质不够?③是否有对作品的施工图做出详细评鉴?当然,即使以上三点艺术家和IAPA都做得不到位,施工方也需认真负责,严控制作工艺,确保最终效果。
目前,世界各地流行大地艺术创作,以活化当地人文资源,目的不只是提高经济价值,更关注提升人文价值。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即是国际案例之一。本文研究的紫宸殿与宣政殿的遗址设计则是物质形态的重塑与再造,是当代国际化艺术创作手法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融合。冯峰这样叙述其创作理念:“首先,我们放弃了建筑的手法,不搭建,而是在指定的地点(原宣政殿、紫宸殿的遗址上)种植树木。……然后,将茂密的树冠修剪成考古复原的宫殿形状,待枝叶茂盛时,宫殿的形象渐渐模糊、消失,之后再通过修剪的方式使建筑的形象重现。”(20)具体做法是在两座宫殿遗址上先做夯土隔离层,再种植树木,利用树木剪枝呈现宫殿的形象,通过轻钢与原木勾勒出宫殿的边角轮廓,因应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表达(图二)。正如日本策展人南条史生所言:“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并非仅是制作美丽的设计作品。他们还经常在作品中注入某些讯息。一件作品如果将摆设于公共场所,艺术家会考虑到作品与摆设空间结构之间的对应,并重视历史文化脉络,甚至会反映环境问题等时代思想。”(21)《时间中的宫殿》的创作者试图验证此观点,不仅重视作品的视觉审美,而且嵌入了历史记忆。树木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创作者对遗址公园环境生态要素的考量,也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遗产的尊重。詹秦川等不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紫宸殿遗址设计在建筑材料颜色、建筑外观造型、空间尺度和借用植物轮廓造型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色,而且还从建筑美学的视角探讨了遗址公园空间设计与观者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思此作品创作的得与失。(22)大地艺术家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曾言,“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可视为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元素的宣言。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地艺术在成熟的进程中开始观照历史。自然元素在此项目设计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成为该作品的组件。冯峰如此阐释:“以一年为单位,周而复始,时隐时现。在这里,建筑是一个时有时无的形象,是一个不断生长中的建筑。‘时间性’在此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四季、色彩、生长、阳光、新芽、密枝、落叶、枯枝、鸟巢、积雪……将以与自然最贴近的方式诠释关于大明宫的一切:将树林修剪成大明宫建筑的外形;时间、季节的变化,大自然和树木的生长,是这座建筑的基本材料;建筑在存在与消失之间给了人们贯穿古今的想像。”(23)由此可见,该作品吸取了大地艺术的精髓。然而,艺术家对作品的创想,往往会过于“乌托邦”。在艺术与公共之间,该作品呼应的是古遗址。它在原有的石柱基座(图三)上,试图呈现“建筑”物质本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所产生的时空错位、交叠,但就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并未达到创作之初艺术家想象的效果。
本文编号:3615696
【文章来源】:文博学刊. 2020,(03)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唐大明宫遗址平面图
大地艺术家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曾言,“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可视为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元素的宣言。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地艺术在成熟的进程中开始观照历史。自然元素在此项目设计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成为该作品的组件。冯峰如此阐释:“以一年为单位,周而复始,时隐时现。在这里,建筑是一个时有时无的形象,是一个不断生长中的建筑。‘时间性’在此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四季、色彩、生长、阳光、新芽、密枝、落叶、枯枝、鸟巢、积雪……将以与自然最贴近的方式诠释关于大明宫的一切:将树林修剪成大明宫建筑的外形;时间、季节的变化,大自然和树木的生长,是这座建筑的基本材料;建筑在存在与消失之间给了人们贯穿古今的想像。”(23)由此可见,该作品吸取了大地艺术的精髓。然而,艺术家对作品的创想,往往会过于“乌托邦”。在艺术与公共之间,该作品呼应的是古遗址。它在原有的石柱基座(图三)上,试图呈现“建筑”物质本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所产生的时空错位、交叠,但就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并未达到创作之初艺术家想象的效果。《时间中的宫殿》对应了西安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融合了树木与风、声音、光等无形元素,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该作品在建造投标时,IAPA没有中标,另一家建筑公司取得了施工权。由于施工者未与创作者详细沟通,施工质量远未达到预期,呈现的实际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的树木不够高大;二是树木种植的密度严重不足;三是未考虑西安这所城市的四季气候变化,未具体考量树木的种类,目前仅植有悬铃木、银杏树、国槐及油松四大树种。进而言之,如何把遗址艺术创新的价值最大化,是园方应不断思考的问题,而非仅停留在“开园”的那一刻。紫宸殿与宣政殿的复原设计建设完成后不久,宣政殿即被拆除,目前仅留有紫宸殿的复原作品。可见园方对此作品艺术价值的认识,与全国美展评审专家们的认知是严重错位的。更透露出管理方对博物馆群公共教育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到位,与国际先进做法脱节。传统博物馆学认为“文物”(藏品)是最重要的,如今国际新博物馆学界的共识是愈加注重对“观众”的教育与体验,即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反向观之,《时间中的宫殿》实施效果不理想,艺术家与IAPA也需要进行反思:①作品的设想是否过于天马行空?②哪些环节导致完成度不到位以及作品的清晰度和品质不够?③是否有对作品的施工图做出详细评鉴?当然,即使以上三点艺术家和IAPA都做得不到位,施工方也需认真负责,严控制作工艺,确保最终效果。
目前,世界各地流行大地艺术创作,以活化当地人文资源,目的不只是提高经济价值,更关注提升人文价值。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即是国际案例之一。本文研究的紫宸殿与宣政殿的遗址设计则是物质形态的重塑与再造,是当代国际化艺术创作手法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融合。冯峰这样叙述其创作理念:“首先,我们放弃了建筑的手法,不搭建,而是在指定的地点(原宣政殿、紫宸殿的遗址上)种植树木。……然后,将茂密的树冠修剪成考古复原的宫殿形状,待枝叶茂盛时,宫殿的形象渐渐模糊、消失,之后再通过修剪的方式使建筑的形象重现。”(20)具体做法是在两座宫殿遗址上先做夯土隔离层,再种植树木,利用树木剪枝呈现宫殿的形象,通过轻钢与原木勾勒出宫殿的边角轮廓,因应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表达(图二)。正如日本策展人南条史生所言:“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并非仅是制作美丽的设计作品。他们还经常在作品中注入某些讯息。一件作品如果将摆设于公共场所,艺术家会考虑到作品与摆设空间结构之间的对应,并重视历史文化脉络,甚至会反映环境问题等时代思想。”(21)《时间中的宫殿》的创作者试图验证此观点,不仅重视作品的视觉审美,而且嵌入了历史记忆。树木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创作者对遗址公园环境生态要素的考量,也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遗产的尊重。詹秦川等不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紫宸殿遗址设计在建筑材料颜色、建筑外观造型、空间尺度和借用植物轮廓造型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色,而且还从建筑美学的视角探讨了遗址公园空间设计与观者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思此作品创作的得与失。(22)大地艺术家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曾言,“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可视为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元素的宣言。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地艺术在成熟的进程中开始观照历史。自然元素在此项目设计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成为该作品的组件。冯峰如此阐释:“以一年为单位,周而复始,时隐时现。在这里,建筑是一个时有时无的形象,是一个不断生长中的建筑。‘时间性’在此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四季、色彩、生长、阳光、新芽、密枝、落叶、枯枝、鸟巢、积雪……将以与自然最贴近的方式诠释关于大明宫的一切:将树林修剪成大明宫建筑的外形;时间、季节的变化,大自然和树木的生长,是这座建筑的基本材料;建筑在存在与消失之间给了人们贯穿古今的想像。”(23)由此可见,该作品吸取了大地艺术的精髓。然而,艺术家对作品的创想,往往会过于“乌托邦”。在艺术与公共之间,该作品呼应的是古遗址。它在原有的石柱基座(图三)上,试图呈现“建筑”物质本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所产生的时空错位、交叠,但就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并未达到创作之初艺术家想象的效果。
本文编号:3615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61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