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
【摘要】:滇越铁路作为云南境内唯一一条仍在使用中的米轨铁路,在云南交通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历时7年完成的铁路承载了中法越三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给云南的社会与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各个社会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02年,由于时速四十公里/每小时的铁路已经赶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长时间的入不敷出,滇越铁路已停止了客运的历史,仍然保留着货运。随着泛亚铁路的建成,滇越铁路也会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在二十世纪初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建设的滇越铁路,为云南翻开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新篇章,途径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昆明、开远、个旧、蒙自、建水、石屏、河口等等,其沿线的车站及城市内的工业景观都是云南近代历史发展的见证,滇越铁路带来的西方文明之风与云南本土的文化在这里交汇,是云南人文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滇越铁路经过百年的沧桑与变化,在多次的修缮与改建中失去其原有风貌,或是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挤兑,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工业遗产正在消失中。 本文主要讨论位于云南境内的滇越铁路及其支线个碧石铁路构建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思想。滇越铁路作为线性的工业遗产能够把分散的工业遗产点串联起来,作为整体加以保护。虽然现在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对滇越铁路的关注和保护正在增加,但分布相对分散且远离滇越铁路保护核心区域的工业遗产点,没有受到重视,而有些已受到保护的区域缺乏管理,很多在保护范围内的工业遗存时有被破坏的情景。 本文通过对滇越铁路及其支线个碧石铁路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对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合理性做出了分析、随后提出构建滇越铁路建设工业遗产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设想出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整体框架,最终提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设计及构架。
【关键词】:滇越铁路 工业遗产 廊道遗产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9;K8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7-8
-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8-9
-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9-15
- 1 滇越铁路构建工业遗产廊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5-22
- 1.1 滇越铁路工业遗存的现状15-17
- 1.2 滇越铁路工业遗存的价值17-19
- 1.3 滇越铁路适于构建工业遗产廊道 #]319-22
- 2 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构架要素22-27
- 2.1 明确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范围及主题22-23
- 2.2 对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调查与分析23-24
- 2.3 对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层级保护24-25
- 2.4 对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管理与合作25-27
- 3 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框架27-40
- 3.1 滇越铁路各工业遗产划分27-30
- 3.2 滇越铁路沿线各城镇工业发展与工业遗产30-34
- 3.3 滇越铁路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34-37
- 3.4 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形成整体保护37-40
- 4 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问题及对策40-47
- 4.1 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协调与关系问题40-41
- 4.2 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安全与使用问题41-42
- 4.3 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开发问题42-44
- 4.4 构建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观念与定位问题44-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3期
2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彭文洁;;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5期
5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6 李飞;宋金平;张宁;;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6期
7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8 汪良平;;滇越铁路对近代云南社会和经济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王士录;;滇越铁路与当代滇越经贸文化交流[J];东南亚;2005年03期
10 奚雪松;俞孔坚;李海龙;;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程伟;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翔;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评估体系[D];吉林大学;2009年
3 董岑;天津市塘沽区工业遗产旅游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晓连;广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周燕;上海工业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鹏;初论济南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山东大学;2010年
7 白莹;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索[D];西北大学;2010年
8 王小育;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9 王紫茜;南京创意产业园工业遗产地景观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765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6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