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清代墓葬建筑装饰及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3:40
本文关键词:川北地区清代墓葬建筑装饰及信仰研究
【摘要】:丧葬,是与人类死亡相关的特殊文化形态。也是人们信仰、伦理、道德、艺术的综合表现,伴随丧葬而产生的民俗艺术和墓葬美术成为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四川北部地区现存较大数量明清以来的石质仿木结构墓碑及其附属建筑,其中还包括主墓碑、陪碑、墓前牌坊、字库塔、桅杆、镇墓兽以及木结构坟罩等在内的综合院落式的建筑空间。墓葬多为体量巨大、结构复杂、雕刻精美、传承有序的家族墓群。然而,祖先崇拜和灵魂信仰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回乡”、“祭祖”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情结,是中国人“根”和“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在四川北部地区的清代墓葬建筑田野考察基础上,结合四川“湖广填四川”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对附着于墓葬建筑之上的图像、碑志铭文、族谱等石刻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墓葬建筑的空间配置、结构造型、图像雕刻、碑刻铭文等方面的梳理来讨论该地区的祖先崇拜、灵魂信仰、忠孝节义等精神的和世俗的观念问题。以历史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为研究基础,对墓葬建筑的基本形制、空间配置、雕刻图像、碑刻铭文、仪式过程、家族归属、民间传说等的深入调研,从艺术学、图像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其独特的丧葬观念和民俗信仰及工艺传统。研究认为,事死如事生的中国传统观念使得该地区的人们对与“阳宅”相对的“阴宅”的修建特别的看重,在他们看来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的理想家园应该是同现实的居所一样,甚至更为豪华奢侈。因此,尽心竭力地打造如此高大精美的墓碑建筑,以求“佳城永固”。在相互竞争的“移民”社区,崇修墓葬不仅仅是体现家族“积厚流光”、子孙孝道、光前裕后的“互酬”的传统观念,同时也是财富、社会身份地位等因素的一种宣示。该地区的墓碑建筑在雕刻装饰、形制结构、图像、彩绘等艺术形式上追求“务为美观”,注重吉祥、热闹、精美的视觉效果的“地上”的墓葬建筑,必然引起族人、社区乃至附近乡村的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反复“观看”。对讨论该区的民间、民俗信仰以及丧葬观念如何构建了“墓葬建筑”这一特殊的观念实体,并实现其“祖先建构和来源地建构”的,对其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四川北部 清代墓碑建筑 丧葬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51.2;K878.8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1 绪论11-16
- 1.1 选题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1-12
- 1.1.1 问题的提出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12-15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2-14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4-15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15
- 1.4 研究方法15-16
- 2 积厚流光:清代川北墓葬建筑形成的历史沿革16-24
- 2.1 清代川北墓葬的地理分布概况16-18
- 2.2 清代“湖广填四川”引发墓碑丧葬的转变18-21
- 2.3 清代川北墓葬葬俗及其墓碑修建21-24
- 3 万古佳城:清代川北墓葬建筑的丧葬礼制24-46
- 3.1 墓葬建筑的空间配置及其秩序24-37
- 3.2 墓葬装饰布局的层次性37-41
- 3.3 墓葬雕刻呈现的节奏性41-46
- 4 务为美观:清代川北墓葬建筑图像与铭文的解读46-75
- 4.1 墓碑的图像艺术46-60
- 4.2 墓碑的铭文艺术60-68
- 4.3 墓碑的雕刻艺术68-75
- 5 事死如生:清代川北墓葬建筑的丧葬观75-79
- 5.1 墓葬建筑的等级制度75-77
- 5.2 力求观美的厚葬场面77
- 5.3 家族建构与孝道观77-79
- 总结79-81
- 参考文献81-83
- 附录A 贾儒珍墓碑碑文整理83-87
- 附录B 墓碑图片87-91
- 附录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91-92
- 致谢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其他新闻[J];新建筑;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显俊;川北地区清代墓葬建筑装饰及信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85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8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