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陶器装饰工艺浅析
本文关键词: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陶器装饰工艺浅析
更多相关文章: 跨湖桥遗址 河姆渡遗址 陶器 装饰工艺 技法 纹样
【摘要】:以跨湖桥遗址为代表的跨湖桥文化与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是宁绍平原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年代分别为距今约8000~7000年和7000~5000年。本文主要以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片)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陶器的装饰工艺。文章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陶器制作工艺、陶器科技考古,以及传统制陶术的民族学调查这三方面对中国史前陶器研究的学术史做了大致梳理。其次对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相关陶器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第二、三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陶器的装饰技法、装饰纹样、装饰与器型的关系,以及纹样的含义几方面对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陶器的装饰工艺展开论述。并在具体论述之前,就遗址的分期、环境特征、先民的生产方式,以及遗址中出土陶器的陶质陶色、器类器型、制作工艺作了详尽地介绍。装饰技法,侧重于分析每种技法施加的方式、装饰的部位,并关注其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研究其进步或衰弱的趋势。跨湖桥遗址陶器装饰技法大多在一期就已基本成熟,并以平稳的趋势向前发展,至三期最盛。其在工艺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成熟性与先进性,尤以陶衣、磨光、彩绘、印纹几类技法上表现突出。河姆渡遗址陶器装饰技法一至四期逐渐趋于简化,但是工艺水平却有所提升。河姆渡遗址一、二两期陶器装饰技法的地方性特色很强,流行用贝壳、植物茎秆等自然物品在器表进行装饰,稚拙繁缛,三、四期装饰技法明显提升,在镂孔、陶衣、堆贴、捏塑技法上表现突出,可见来自钱塘江北岸崧泽文化的影响因素。装饰纹样,侧重分析纹样的种类、特点,早晚演变及施加部位。跨湖桥遗址陶器装饰纹样,一直三期基本稳定,纹样种类稍有扩充,但总体风格简单疏朗,表现主题单一鲜明。除绳纹、几何纹样外,主要为放射性纹,以及少数太阳纹、火焰纹、“田”字纹,多表现对放射光芒的太阳、星、月、火焰形象的描绘。此外几何纹样中逐渐增多的十字纹、x形纹、卜子纹等是对放射性形象的进一步抽象简化。河姆渡遗址陶器装饰纹样一期最盛,主题丰富,生动质朴,包括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涡纹,以及重圈纹、介字纹、弓形纹等一类特殊纹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农业生活的祈盼。二期以后纹样日趋简化,主题有所减少,但绳纹是河姆渡遗址釜、鼎类炊器上始终存在的因素。装饰与器型的关系,主要是针对其中某种较为固定的联系展开讨论,如绳纹与炊器之间的联系,在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中均反映明显。装饰纹样的含义,主要针对纹样精神层面的内容进行挖掘。通过对跨湖桥遗址放射性纹早晚演变的梳理,在太阳崇拜的基础上,提出早期崇拜对象还包括放射光芒的星星、月亮,之后主要趋向于放射光、热的太阳,并提出红色也是跨湖桥先民崇尚的装饰之一。河姆渡遗址装饰纹样丰富,除对自然生活的描摹外,重圈纹及抽象鸟纹等还体现了某种原始崇拜,支持重圈纹样“蛋卵”说,并认为其逐渐演变为象征生命繁殖、孵化、孕育的符号,体现对生命的崇拜。鸟崇拜与生命崇拜是河姆渡遗址陶器纹样表现的主题之一,贯穿陶器装饰的始终。第四部分,根据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在地理位置上的亲缘性,从装饰工艺的角度对跨湖桥遗址三期与河姆渡遗址一期这两个年代相近阶段的陶器进行简单对比,发现两者“成熟”与“稚拙”对比鲜明,且跨湖桥遗址对河姆渡遗址的影响极小,并由此推测两者的交流极少,换言之,跨湖桥遗址的先民由于自然环境原因从浦江流域迁移之后有可能来到姚江流域,并对此后河姆渡文化的产生、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极其微小的。陶器装饰是人们美化陶器的行为,通常以装饰纹样的形式表现,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精神追求的重要因素。从陶器的装饰工艺入手对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片)标本进行研究为深入了解宁绍平原本土文化的特色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关键词】:跨湖桥遗址 河姆渡遗址 陶器 装饰工艺 技法 纹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6.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第一节 选题缘起14-15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5-20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20-22
- 第二章 跨湖桥遗址陶器装饰工艺22-50
- 第一节 遗址分期及出土陶器概况22-25
- 一、遗址简介与分期22-23
- 二、出土陶器及其他遗物概况23-25
- 第二节 装饰技法25-37
- 一、印纹25-28
- 二、陶衣28-30
- 三、堆贴30-31
- 四、镂孔31-33
- 五、彩绘33-35
- 六、刻划35-37
- 第三节 装饰纹样37-47
- 一、绳纹37-39
- 二、几何纹39-43
- 三、放射性纹43-45
- 四、太阳纹45-46
- 五、火焰纹46
- 六、田字纹46-47
- 第四节 装饰与器型的关系及纹样含义47-50
- 一、装饰与器型的关系47
- 二、纹样的含义47-50
- 第三章 河姆渡遗址陶器装饰工艺50-82
- 第一节 遗址分期及出土陶器概况50-54
- 一、遗址简介与分期50-51
- 二、出土陶器及其他遗物概况51-54
- 第二节 装饰技法54-67
- 一、印纹54-57
- 二、刻划57-59
- 三、堆贴59-61
- 四、镂孔61-62
- 五、陶衣62-64
- 六、捏塑64-65
- 七、彩绘65-67
- 第三节 装饰纹样67-78
- 一、绳纹67
- 二、几何纹67-71
- 三、植物纹71-74
- 四、动物纹74-75
- 五、重圈纹、介字形纹、弓形纹等特殊纹样75-77
- 六、涡纹77-78
- 第四节 装饰与器型的关系及纹样含义78-82
- 一、装饰与器型的关系78-79
- 二、纹样的含义79-82
- 第四章 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陶器装饰工艺对比分析82-88
- 第一节 跨湖桥遗址三期与河姆渡遗址一期陶器装饰工艺对比83-86
- 一、跨湖桥遗址三期与河姆渡遗址一期陶器装饰技法对比83-84
- 二、跨湖桥遗址三期与河姆渡遗址一期陶器装饰纹样对比84-86
- 第二节 从陶器的装饰工艺看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关系86-88
- 第五章 结语88-90
- 附表一90-91
- 附表二91-92
- 参考文献92-98
- 致谢98-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九华;破解河姆渡文化兴衰之谜[J];地图;2002年06期
2 王海明,刘淑华;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J];南方文物;2005年03期
3 陈伟权;;河姆渡茶文化遗存初探[J];农业考古;2005年04期
4 苏嘉;;河姆渡文化[J];出版史料;2006年02期
5 三峡纤夫;;风流河姆渡[J];中国三峡建设;2006年03期
6 金黎萍;;弘扬河姆渡文化 彰显新余姚魅力[J];宁波通讯;2009年05期
7 金黎萍;;弘扬河姆渡文化 彰显新余姚魅力[J];今日浙江;2009年13期
8 ;渊源河姆渡 魅力新余姚——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掠影[J];宁波通讯;2009年08期
9 ;弘扬河姆渡文化 彰显幸福城魅力——第三届(中国·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5月盛装启幕[J];宁波通讯;2011年09期
10 裘克安;;河姆渡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树江;李江;;奔河姆渡——中国鹿文化追根溯源[A];2011中国鹿业进展[C];2011年
2 刘军;;河姆渡文化原始艺术之探讨[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3 于平陵;;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建筑科技进步性及其相关问题比较研究[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4 周宗尧;余国春;董学发;骆丁;宋明义;;河姆渡早期文化发展中断原因初探——来自田螺山剖面的新证据[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5 蒋道银;杨蕴;;河姆渡文化的骨耜修复与保护[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金黎萍;弘扬河姆渡文化 提升城市软实力[N];宁波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量迪 余姚记者站 张伟 通讯员 唐炜;余姚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开幕[N];宁波日报;2009年
3 徐锦庚;破解河姆渡文化兴衰之谜[N];中国矿业报;2002年
4 唐炜 大海;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在余姚盛大开幕[N];江南游报;2009年
5 ;弘扬河姆渡文化 彰显幸福城魅力[N];浙江日报;2011年
6 余姚记者站 张伟 谢敏军 通讯员 方其军;七千年河姆渡 四十年发现路[N];宁波日报;2013年
7 ;四十年求索“河姆渡”[N];浙江日报;2013年
8 紫坤;远古的摇篮河姆渡[N];大众科技报;2000年
9 记者 谭新政;成也水 败也水[N];解放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黄采君 本报实习生 刘旭锦 本报通讯员 龚宁;“复活”七千年河姆渡古文明[N];浙江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慧;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陶器装饰工艺浅析[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19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19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