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文创发展体系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文创发展体系的探讨
【摘要】:随着古村落评选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古村落以其鲜明的特征呈现在世人面前。福州滨海古村落因其独特的石头材质和靠海的地理环境拥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资源优势,越来越吸引着世人的眼球。通过对福州滨海古村落进行调查,福州滨海古村落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大多数仍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因此,通过开展依托滨海古村的休闲农业旅游文创发展的形式来挖掘和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做出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也将是一个有效的发展途径。本文通过对福州滨海古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搜索,充分挖掘福州滨海古村落地理文化、人文资源、农业文化等文化资源,对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科学地评价,构建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分类及评价体系,弥补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的空白。同时从市场角度出发首先对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和居民为调查对象,探讨旅游者和居民的特征,然后运用SCP范式对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文创发展进行市场分析,探讨文创发展在市场运作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探讨休闲农业的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发展模式,构建福州滨海古村落文化创意型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系,为今后福州滨海古村落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指导。通过对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最终获取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要素加权和:E=87.3746。资源质量很好,等级为I级。说明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较高,具备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潜力和价值。通过SCP范式的分析,文化创意开发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起到重要的作用,将是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进行优势的差异化定位,对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进行总体定位和依托特色资源基础的细分定位,彰显休闲农业旅游的突出性、优越性。同时,在资源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各资源的旅游产品开发类型以及根据各个村落的特色进行区域联合发展、独立发展、协同发展三种发展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滨海 古村落 休闲农业旅游 文化创意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 国内外研究概况12-20
- 1.1 国内外滨海休闲农业的研究12-14
- 1.1.1 国外滨海休闲农业的研究12
- 1.1.2 国内滨海休闲农业的研究12-14
- 1.2 国内外休闲农业文创发展研究14-17
- 1.2.1 国外休闲农业文化创意发展研究14-16
- 1.2.2 国内休闲农业文创发展研究16-17
- 1.3 国内外古村落的研究进展17-20
- 1.3.1 国外古村落的研究进展17-18
- 1.3.2 国内古村落的研究进展18-20
- 1.4 启示20
- 2 研究方案20-25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2
- 2.1.1 研究目的21
- 2.1.2 研究意义21-22
- 2.2 研究内容22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2-23
- 2.4 研究方法23-24
- 2.5 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区域资源分析及调查点的选取25-47
- 1 区域资源分析25-45
- 1.1 自然资源25-30
- 1.1.1 自然现象25-26
- 1.1.2 地貌类型26-29
- 1.1.3 能源29-30
- 1.2 人文资源30-42
- 1.2.1 民族文化30-40
- 1.2.2 民俗文化40
- 1.2.3 历史文化40-41
- 1.2.4 宗教文化41-42
- 1.3 农业资源42-45
- 1.3.1 物产资源42-44
- 1.3.2 耕作文化44-45
- 2 调查点的选取45-47
- 第三章 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47-68
- 1 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体系47-52
- 1.1 资源分类的确立47-52
- 1.1.1 国标旅游资源分类不能使用的原因及资源分类体系构建的意义47
- 1.1.2 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类原则47
- 1.1.3 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依据47-48
- 1.1.4 构建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体系48-49
- 1.1.5 调查点资源分类表49-52
- 2 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52-68
- 2.1 定性评价52-56
- 2.2 定量评价56-68
- 2.2.1 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56-65
- 2.2.2 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分体系65-68
- 第四章 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分析68-88
- 1 当地居民调查及相关策略68-77
- 1.1 当地居民调查68
- 1.2 问卷调查分析及相关策略68-77
- 1.2.1 当地居民的意愿调查69
- 1.2.2 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及改变强度调查69-70
- 1.2.3 古村落开展休闲农业旅游障碍分析70-72
- 1.2.4 总体评价72-75
- 1.2.5 当地居民担心的问题及相关策略75-76
- 1.2.6 总的策略76-77
- 2 游客调查及相关策略77-83
- 2.1 游客调查77
- 2.2 游客意愿调查77-82
- 2.2.1 市场潜力分析78-79
- 2.2.2 出游动机79-80
- 2.2.3 体验类型调查80-81
- 2.2.4 出游时间81-82
- 2.3 关注程度调查82-83
- 2.4 游客观点83
- 3 SCP范式分析83-88
- 3.1 市场结构84-85
- 3.1.1 产业规模84
- 3.1.2 产业结构84-85
- 3.1.3 产业壁垒85
- 3.2 市场行为85-86
- 3.2.1 研究与开发85-86
- 3.2.2 创新86
- 3.2.3 宣传行为86
- 3.3 市场绩效86-88
- 3.3.1 消费者满意度86
- 3.3.2 资源配置效率86-87
- 3.3.3 经济效益87-88
- 第五章 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文创发展体系88-113
- 1 福州滨海古村落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定位88-96
- 1.1 主题文化定位88-94
- 1.1.1 总体定位88-89
- 1.1.2 细分定位89-94
- 1.2 市场定位94-96
- 1.2.1 时间市场定位94
- 1.2.2 客源市场定位94-95
- 1.2.3 消费群体定位95-96
- 2 旅游产品开发96-109
- 2.1 旅游产品如何开发96-99
- 2.1.1 围绕主题开发96
- 2.1.2 精透化开发96-98
- 2.1.3 原生态开发98-99
- 2.1.4 综合性开发99
- 2.2 旅游产品开发类型99-109
- 2.2.1 社会属性99-109
- 2.2.2 自然属性109
- 3 发展模式109-113
- 3.1 资源关系109-110
- 3.1.1 福州滨海资源与福州内陆、周边资源110
- 3.1.2 调查点资源关系110
- 3.2 发展模式110-113
- 3.2.1 区域联合发展110-111
- 3.2.2 独立发展111
- 3.2.3 协同发展111-113
- 第六章 建议113-118
- 参考文献118-124
- 附录124-133
- 附表一:福州滨海古村落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分指标及分值124-126
- 附表二:当地居民对福州滨海古村落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调查表126-127
- 附表三:游客对福州滨海古村落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调查表127-129
- 附表四:5个调查点资源关系表129-133
- 致谢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培林;;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老区建设;2008年21期
2 卞白平;;新时期古村落的发展和经营[J];今日国土;2009年04期
3 尹卫国;;古村落 中国文化之根[J];国学;2011年11期
4 王旭;孙春生;;古村落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3年19期
5 ;“广东十大最美古村”颁奖盛典举行[J];神州民俗(通俗版);2013年01期
6 孔岚兰;古村落的现状不容乐观[J];城乡建设;2003年09期
7 陈汉波;;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J];资料通讯;2003年01期
8 刘晓路;;“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举行[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9 周志雄;;文化视野下的古村落建设——以俞源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10 秦筑;;古村落真实性保护与发展的冲突与协调[J];小城镇建设;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A];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资料汇编[C];2006年
2 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3 傅立德;;湘南古村落的特色与保护——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宏刚;;偏远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力机制研究[A];《民族遗产》(第2辑)[C];2009年
5 侯仰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村落保护[A];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文论集[C];2014年
6 刘文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初探[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7 张舵;高文杰;李小玲;;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地扪侗寨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C];2014年
8 李禹辰;罗述龙;;浅议都市古村落保护与再生——以深圳市宝安区古村落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都荧;;从沙溪寺登街复兴项目看民族古村落的保护[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彦丹;张玉钧;;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议——以山西省南安阳村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让古村落“活”起来[N];农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黄翊华;古村落保护要走法治路[N];苏州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黄翊华;古村落遭遇“特色危机”[N];苏州日报;2005年
4 卢迎春;走出古村落保护误区[N];苏州日报;2005年
5 张立行;借助社会资金保护古村落[N];文汇报;2003年
6 张立行;古村落成旅游新亮点[N];文汇报;2003年
7 金涛;古村落保护:热闹中的忧思[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张景华;广东:为古村落造“家谱”[N];光明日报;2007年
9 沈洋 林艳兴;别让“旅游热”掏空古村落[N];华东旅游报;2006年
10 沈洋;正视古村落城市化威胁[N];今日信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郑亮;湘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智启;古村落的认定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玉;基于村民对古村落文化认知度调查的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钟成;济南方峪古村落调查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年
6 王晓宁;临沣寨古村落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邹青宏;山东新罗古村落的环境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8 张云;旅游语境中古村落传统文化的赓延与保护[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9 黄蕊;旅游联动发展视角下的青海同仁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柯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9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1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