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基于感性意象认知的良渚文化器物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8:09

  本文关键词:基于感性意象认知的良渚文化器物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感性意象 认知维度 知识库 评价系统


【摘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了设计作品中,为设计界的时尚风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国内目前在文化元素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首先,文物知识的资料多由考古学家或者文物专家整理得出,设计师在参照此类资料进行创作时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也不利于普通大众对于文物知识的解读。因此,有必要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种文物资料知识库,使文物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加合理和清晰地呈现出来。其次,设计师在运用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创作时,很少考虑到用户对于文化的感知意象。如果他们能在设计创作之前,获得消费者对于文物的感性意象评价情况,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要素,就能大大增加用户对于文化再设计产品的心理认同感。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良渚文化为例,建立了一个符合设计师认知思维的良渚文化元素知识库,并创建了一个可以快速获取用户感性意象趋势的评价系统。首先,通过焦点小组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设计师对于良渚玉器和陶器的感性意象;然后,应用感性工学、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得到设计师对于良渚玉器和陶器的感性意象认知维度;最后,以获取的认知维度为基础,建立良渚文化玉器资料知识库和良渚玉器文化元素的评价系统。通过该知识库和评价系统,设计师可以方便地查看良渚玉器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在用户对良渚玉器进行评价之后获取用户的感性意象分布趋势,进而提高良渚文化器物再设计的效率。
【关键词】:感性意象 认知维度 知识库 评价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50-05;K87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1-12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12-15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3.1 研究目的15-16
  • 1.3.2 研究意义16
  • 1.4 课题开发预期目标与难点16-17
  • 1.4.1 预期目标16
  • 1.4.2 课题难点16-17
  • 1.5 论文的组织与框架17-18
  • 第2章 感性意象认知研究18-35
  • 2.1 感性意象的理论18-23
  • 2.1.1 感性的定义18-20
  • 2.1.2 意象的定义20
  • 2.1.3 感性意象理论20-23
  • 2.2 感性意象的研究方法23-25
  • 2.3 感性意象的认知研究与应用25-32
  • 2.3.1 认知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25-26
  • 2.3.2 感性意象的认知模型研究26-29
  • 2.3.3 感性意象的认知维度研究29-32
  • 2.4 感性意象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32-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良渚文化器物的感性意象研究35-52
  • 3.1 良渚文化器物简介35
  • 3.2 良渚文化器物的功能性意象与审美性意象35-37
  • 3.2.1 功能性意象35-36
  • 3.2.2 审美性意象36-37
  • 3.3 良渚文化器物的感性意象认知维度研究37-48
  • 3.3.1 收集原始的良渚玉器感性意象描述38
  • 3.3.2 收集原始的良渚陶器感性意象描述38
  • 3.3.3 整理归纳良渚文化器物感性意象条目38-41
  • 3.3.4 设计李克特心理量表进行感性意象评价41
  • 3.3.5 良渚玉器感性意象条目的降维41-44
  • 3.3.6 良渚陶器感性意象条目的降维44-47
  • 3.3.7 可信度检验47-48
  • 3.4 建立良渚玉器和陶器的感性意象认知维度结构图48-50
  • 3.5 本章小结50-52
  • 第4章 建立良渚玉器知识库和评价系统52-61
  • 4.1 良渚玉器知识库的构建52-53
  • 4.2 良渚玉器感性意象评价因子的确立53-54
  • 4.3 良渚玉器知识库和感性意象评价系统的建立54-60
  • 4.3.1 系统的开发模式54
  • 4.3.2 系统的开发工具54-55
  • 4.3.3 系统的模块设计55-57
  • 4.3.4 系统的使用57-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设计实践61-74
  • 5.1 设计定位61-62
  • 5.1.1 设计目的61
  • 5.1.2 目标人群61
  • 5.1.3 设计内容61-62
  • 5.2 知识库和评价系统的运用62-65
  • 5.2.1 确定目标人群对于“唯美的”感性意象趋势62-63
  • 5.2.2 提取目标意象的造型特征63-64
  • 5.2.3 查看知识库中针对目标意象得分较高的玉器信息64-65
  • 5.3 完成设计方案65-73
  • 5.4 方案的意象评估73
  • 5.5 本章小结73-7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4-76
  • 6.1 研究结论74-75
  • 6.2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1
  • 附录81-91
  • 致谢91-9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琛;良渚玉器:尊贵与显赫的秘密[J];文明;2005年10期

2 ;反山、瑶山遗址出土精品玉器入藏良渚文化博物馆[J];杭州通讯;2006年12期

3 刘恒武;;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J];考古与文物;2008年01期

4 方向明;良渚文化玉器所反映的原始宗教[J];南方文物;1991年01期

5 刘浩源;桐乡湾里命名“新地里遗址”──良渚文化考古创新纪录[J];浙江档案;2001年06期

6 ;简讯[J];收藏家;2005年05期

7 叶维军;;发挥精品文物效益 夯实“申遗”工作基础[J];杭州通讯;2006年12期

8 程世华;良渚文化时期的“千{稹奔捌溆猛臼晕鯷J];农业考古;2001年01期

9 林华东;;良渚发现的并非古城 良渚文化“古城”献疑[J];观察与思考;2008年Z1期

10 陈淑英;;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与探究[J];文物世界;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日辉;;良渚文化与文明时代初探[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2 王心喜;;“小人物”发现“大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评传[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3 ;前言[A];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吴江市震泽镇[A];中国名村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邱平;王昌燧;张居中;;古陶产地研究的一点体会[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袁小玲;;古代玉器艺术[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杨海人;;欢迎词[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9 严文明;;中华文明起源[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夏养培;;砭石疗法的考古发现[A];首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叙钧;良渚文化玉器赏析[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李新伟;《良渚文化研究》读后[N];中国文物报;2000年

3 记者 潘剑凯;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30余件珍贵文物[N];光明日报;2001年

4 张敏 李则斌 朱国平 田名利 邹忆军;江苏无锡丘承墩遗址首次发现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的双祭台[N];中国文物报;2006年

5 朱小平邋杨桂林;弘扬良渚文化 构建和谐税务[N];江苏经济报;2007年

6 钟闻;“良渚文化”正遭受蚕食[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从容;“良渚文化”离世界遗产还有多远[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记者 周丽燕 通讯员 王洪中;浙江谋划抢救“良渚文化遗址”[N];人民政协报;2000年

9 见习记者 郑炜君 记者 张敏;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N];嘉兴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陈贤锋;南都造镇 诠释新人居愿景[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

2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郑建明;环太湖地区与宁绍平原史前文化演变轨迹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亮;时空与心灵间的视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牛清波;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烨楠;基于感性意象认知的良渚文化器物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2 钱晓骏;基于良渚文化的设计实践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月光;良渚文化陶,

本文编号:940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40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