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罗素摹状语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11:21

  本文关键词:罗素摹状语理论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罗素 日常语言 逻辑语言 摹状语理论


【摘要】:"语言转向"使哲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变革。语言开始成为一些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于是出现了一批热衷于研究语言的语言哲学家。他们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可以归于语言问题,哲学问题的分析实际上就是语言分析,哲学中很多问题都产生于语言误用。语言哲学家主要集中研究意义指称理论问题,因为意义指称理论是语言哲学中的首要问题。在现有指称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罗素的摹状语理论。在该理论中,数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到哲学研究中,使得一些长期困扰哲学家们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罗素 日常语言 逻辑语言 摹状语理论
【分类号】:B815
【正文快照】: 20世纪初,罗素正式提出摹状语理论。在《逻辑与知识》和《数理哲学导论》中,他详尽论述了摹状语。可以说,摹状语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复杂理论体系。罗素在1903年撰写《数学原则》时认为,所有在句子中出现的语词都有其各自所指示的一种不同于自身的存在体,所以我们既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王习胜;;道德悖论的消解路向——基于逻辑解悖角度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黄宇红;;再析“非常”的词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梁义民;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兰立亮;从《死者的奢华》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喻敏;;证据学问题的语言哲学初步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8 曾志;;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10 帅国文;摹状词表达概念吗?——兼与许占君同志商榷[J];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晓;;论法哲学视野中的证明对象[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彦学;;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证据事实认知范式[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杰;论数学真理困境及其实在论出路[D];山西大学;2009年

4 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5 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牛海彬;批判与重构—教育场域的教师话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8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余永林;技术式的沉思[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红玲;研发项目团队知识内化过程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虢海琪;蒯因整体论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柳劲;自然语言否定的逻辑思考[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金富;罗素和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5 雷春燕;蒯因“本体论承诺”思想及其科学意义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程相山;实在论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7 狄俊光;计算机器与认知模型的哲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9年

8 周鑫;基于逻辑的哲学之路[D];山西大学;2009年

9 梁剑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胡红;林邦瑾逻辑哲学思想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数鸣;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再探讨[J];江淮论坛;1980年02期

2 金克木;试论梵语中的“有——存在”[J];哲学研究;1980年07期

3 洪潜;关于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讨论会的报道[J];哲学研究;1980年02期

4 凯纳斯·R.西斯金,熙龄;论当代英美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7期

5 王兴成;苏联学者讨论辩证法和系统方法的关系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7期

6 E.马克特 ,黄振定;非间断空间和分立空间运动的辩证法[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7 杨熙龄;非古典逻辑三种[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2期

8 王兴成;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开辟《当代全球问题》专栏[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9 陶景侃;关于实践证明[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Э.丘季诺夫 ,范习新;《哲学和现代宇宙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利天;;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宏宇;樊富珉;;论心理辅导的哲学基础[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程祥徽;刘羡冰;;澳门的三语流通与中文的健康发展——兼评CHINGLISH[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4 卞峰;;论福斯特和他的短篇小说[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6 诸葛殷同;;试论命题形式的若干问题[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7 莫绍揆;;数理逻辑中一些重要问题[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8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9 鞠实儿;;信念的证据和不一致信念的表达[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10 程仲棠;;逻辑与思维——从语义学的观点看[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亭;神奇的CLM语言模型技术[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搞哲学的人应当有较高的逻辑修养[N];光明日报;2000年

3 张拴平;国学大师——张岱年[N];光明日报;2000年

4 宋健;酬“断代工程”初遂[N];光明日报;2000年

5 高平生;城市之美[N];甘肃日报;2000年

6 李大光;本世纪十大反伪科学斗士及他们的作品[N];科学时报;2000年

7 曾祥云;科学把握应用哲学的特征[N];社会科学报;2000年

8 李祥鹤;“五州”期间梁启超致世界作家协会电[N];团结报;2000年

9 竞文;女子沙排奥运资格赛最后一站揭幕大连[N];中国体育报;2000年

10 温向阳;女子沙排奥运资格赛今日正选[N];中国体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爱华;“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李春勇;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亮;论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范民;胡塞尔意向性学说:历史的回顾与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林晶;科学创新的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买强;青霉素发酵过程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2 郝丽;洛克的语言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红云;中英省略比较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5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文海鸿;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与综合命题理论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树桢;“休谟问题”及归纳逻辑普遍有效性的探索评述[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磊;苦苦追寻“生之意义”——论史铁生作品的深层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董晓华;《迷失在开心馆》的元小说主题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06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006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9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