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1:31

  本文关键词: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摹状词 专名 指称 意义 语词


【摘要】: 名称历来都是逻辑哲学重要的研究主题。名称理论的发展,从穆勒、弗雷格到罗素、斯特劳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名称理论犹如这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不断涌现,又复归于平静。 罗素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可谓名称理论发展中的一朵奇葩。它将名称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力地促进了名称理论乃至语言哲学的发展。尽管如此,该理论却在几十年后迎来了一场严峻的挑战。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一文中对罗素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摹状词与名称问题。 本文从摹状词发展的理论渊源着手,较为详尽地考察了穆勒、弗雷格以及罗素等人的摹状词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比分析斯特劳森与罗素二人的相关理论观点并指出各自的理论贡献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唐奈兰与斯特劳森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并评述了名称理论新近的发展。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旨在介绍摹状词的概念及其理论渊源。摹状词理论源自人们对名称的研究,其中主要是专名的研究。本章回顾了摹状词的发展历程,对穆勒和弗雷格的名称思想做了必要的梳理。二人的观点对后来的名称理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描述并分析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本章从“存在问题”和“三大难题”入手,阐述了罗素提出的理论动机和指导原则,介绍了罗素的分析方法和摹状词的消除规则,勾勒出其理论结构化和形式化的基本特征。进而对罗素理论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其理论发展的困难之处。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本章在简要介绍斯特劳森本人及其对罗素理论的批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和分析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的理论观点。随后,对罗素的回应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论;最后,对二人的观点和立场做了评述,指出二人观点的不足。 斯特劳森理论观点的提出完全是从日常应用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在对语词和语句的分析过程中,他将语境作为一个主要因素加以考虑,这使得其理论的整个分析过程充分显示出语用学的特征。名称理论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向,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是斯特劳森对名称理论所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他认为日常语言根本不可能做到精确的分析,并因此而拒斥罗素的精确的形式化的分析方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理论完全受制于日常语言的哲学观。这也可以说是日常语言学派共同的缺点之一。总体来讲,斯特劳森的理论尽管有着很多的不足,却对之后的名称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第四章是余论部分。本章首先对唐奈兰与斯特劳森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二者的异同点。接着简单介绍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并对名称理论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摹状词 专名 指称 意义 语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前言·绪论10-11
  • 第一章 摹状词的理论渊源11-16
  • 第一节 摹状词的概念简述11-12
  • 第二节 摹状词的理论渊源12-16
  • 一、穆勒的名称与意义理论12-13
  • 二、弗雷格的专名理论与概念词理论13-16
  • 第二章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16-21
  • 第一节 理论动机和指导原则16-17
  • 一、理论动机16-17
  • 二、指导原则17
  • 第二节 罗素的分析方法17-18
  • 一、分析工具介绍17-18
  • 二、消除摹状词的规则18
  • 第三节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基本内容18-21
  • 一、专名与摹状词18-19
  • 二、摹状词的形式化分析19-21
  • 第三章 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21-42
  • 第一节 斯特劳森其人其文21-22
  • 第二节 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22-24
  • 第三节 斯特劳森的意义与指称理论24-36
  • 一、意义与指称24-27
  • 二、语境与预设27-31
  • 三、语词的功能性划分31-33
  • 四、斯特劳森对罗素的"三大难题"的理解和看法33-36
  • 第四节 罗素的回应36-40
  • 一、关于语词概念的理解问题36-37
  • 二、名称与指称问题37-38
  • 三、语句的真值问题38-40
  • 第五节 斯特劳森与罗素论争的评价40-42
  • 第四章 余论42-46
  • 第一节 唐奈兰与斯特劳森的观点比较42-45
  • 一、唐奈兰对摹状词和指称的理解42
  • 二、唐奈兰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42-43
  • 三、唐奈兰与斯特劳森的观点比较43-45
  • 第二节 结语:摹状词理论的新发展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专名涵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刘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缺陷及其价值[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3 陈晓平;;摹状词指称的存在性和语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4 张明宇;;基于原型理论的名称意义再范畴化[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5 翟玉章;;罗素对节俭本体论的追求及其局限性[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6 陆涓;;论分析哲学理论在专有名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东;;信念语境下的专名意义机制——以“信念之谜”为例[J];唯实;2011年07期

8 霍婵娟;;对“意义”概念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9 翟军;;我国城镇地名“通名”时代变化积沉下靓丽飘逸的历史印记[J];中国地名;2011年06期

10 李博泓;;探究路牌中方位词的译写规范——以广州市天河区与越秀区路牌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4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6 季斌;;罗素的意义理论[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7 眇翁;;方雨楼非方若辨[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8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曾东京;高媛媛;;论翻译学词典的描写性与规定性[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施行业标准 发展现代邮政[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于彤;《邮政用县以上地名和地名简称》标准实施[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记者 谭剑;长沙立法治“名”[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记者 董超文 刘双 通讯员 曾绮玲 虞海霞 实习生 张睿;挖掘保护老地名[N];深圳商报;2010年

5 记者 吴伟锋;使用“妈祖”命名须经市政府审批[N];湄洲日报;2008年

6 王侃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张素琪;雅俗共赏齐白石[N];美术报;2002年

8 记者 刘力源;规范公共场所英文标识有了标准[N];文汇报;2009年

9 孙机;酒台子[N];中国文物报;2000年

10 古召;商代青铜豕尊 [N];中国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3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何朝安;涵义的形而上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郭建萍;真与意义的融合与分离之争的逻辑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石婷;现代汉语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4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雪;基于顺应理论的摹状词指称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9 鲁家铭;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09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009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