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威廉姆森的反透明性论证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21:08

  本文关键词:威廉姆森的反透明性论证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KK原则 反透明性 知识的不确定性 意外考试悖论


【摘要】:当代哲学家蒂莫西?威廉姆森在其著作《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反透明性原则”的论证,以“感觉冷”的认知变化的过程为例,探讨人的认知能力和限度。由此提出了他的原创性观点——“容错边界”理论。随后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运用到了反KK原则的论证之中去,认为“容错边界理论”造成的知识迭代的失败,是导致KK原则失效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悖论的消解,将自己构造的“树高悖论”、“瞥见悖论”与“意外考试悖论”进行类比,认为三者是同构的,因而可以做统一的解释。威廉姆森通过他的反透明性论证,意在说明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从而论证我们大多数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并且以一种不确定的方式被我们所知,最后否认认知家园的存在。文章在介绍了以上内容的的基础上,整理了威廉姆森的论证方法,并且进行了细致分析,对其的论证过程以及其背后的认知观提出质疑。其中包括用知识的真理性保障的视角,考察了威廉姆森论证中关于“知道”、“知识”和“信念”之间关系的三个命题;前提中KK原则的潜藏与消除;三个悖论进行类比的合理有效性问题;对威廉姆森的代表性理论“容错边界”理论进行了源头的考量和三个方面的追问;评析了威廉姆森思想中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并且结合二者的发展特征,概括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对于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威廉姆森的“存在不可知的真理”观点的两个支撑理论:对“意外考试悖论”的解释和“不可知悖论”进行了否定性的评析;辩护了人类认知家园的存在。
【关键词】:KK原则 反透明性 知识的不确定性 意外考试悖论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1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9-10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9
  •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1-12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2-14
  • 第2章 威廉姆森的反透明性论证14-24
  • 2.1 知识的透明性与反透明性问题溯源14-18
  • 2.1.1 认知“透明性”观点14-16
  • 2.1.2 反“透明性”观点16-18
  • 2.2 心智条件的非透明性18-22
  • 2.2.1“感觉冷”的非透明性证明18-19
  • 2.2.2 论证的可靠性辩护19-20
  • 2.2.3 模糊性和连锁论证的质疑20-22
  • 2.3 反透明性论证的推广度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威廉姆森反透明性论证的应用24-34
  • 3.1 相关的三个悖论24-26
  • 3.1.1“树高”悖论24-25
  • 3.1.2“瞥见”悖论25
  • 3.1.3“意外考试”悖论25-26
  • 3.2 归谬模型与悖论诊断26-33
  • 3.2.1 三个悖论的归谬分析26-29
  • 3.2.2“容错边界”与迭代失效29-31
  • 3.2.3 反透明性论证形式刻画31-33
  • 3.3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对反透明性论证的质疑和思考34-51
  • 4.1 对论证过程的疑问34-42
  • 4.1.1“知道”“知识”与“信念”的关系命题34-37
  • 4.1.2 KK原则的潜藏与消除37-40
  • 4.1.3 悖论类比的合理有效性问题40-42
  • 4.2 哲学意蕴的思考42-49
  • 4.2.1“容错边界”理论的证成与追问42-43
  • 4.2.2 知识的确定与不确定的矛盾43-45
  • 4.2.3“不可知”作为认知现象45-47
  • 4.2.4“认知家园”何以可能47-49
  • 4.3 本章小结49-51
  • 结论51-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洁;乐文;;美国大律师的中国艺术馆——潘·威廉姆森先生专访[J];大美术;2004年08期

2 陈波;;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英文)[J];逻辑学研究;2008年03期

3 蒋冠;威廉姆森纵向一体化理论及其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J];思想战线;2002年06期

4 刘汉民;;O.E.威廉姆森的学术历程[J];中国市场;2010年20期

5 陈波;;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09年01期

6 张鑫;;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配对诺奖成了“红娘”[J];人物;2009年11期

7 周勇;;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方法[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7期

8 谈笑雨;最佳第六人——威廉姆森:“新院看门狗”[J];篮球;2002年06期

9 卢荻;市场、市场经济及其超越[J];读书;2002年10期

10 顾昕;;诺贝尔经济学奖缘何颁给政治学家[J];读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晓玲;威廉姆森 “无形之手”引向诺奖[N];文汇报;2010年

2 记者 田享华 实习记者 徐倩 张送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无效率的垄断国企可以私有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卡尔·夏皮罗 美国联邦司法部反垄断局 助理副部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奥利弗·威廉姆森与反垄断经济学[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元俊;美国政府已出手“两房”债券应乐观[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姚东若 尹婷婷;成都对全球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N];成都日报;2010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何德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王朝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吴伯磊;制度、合作与经济治理[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记者 刘莉 文强 实习记者 祖明远;四川企业问计诺贝尔奖得主[N];四川日报;2010年

8 国际处 经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威廉姆森受聘我校名誉教授[N];新清华;2010年

9 本报记者 孙明泉 张雁;新制度经济学者再获诺奖意味着什么[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季桂保 田晓玲;单打独斗的纯经济学过时了[N];文汇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兰双;威廉姆森的反透明性论证及其哲学意蕴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2 李硕;威廉姆森模糊性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3 刘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14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014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