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三层面看亚相容逻辑与经典逻辑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三层面看亚相容逻辑与经典逻辑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三层面 亚相容逻辑 经典逻辑 矛盾 矛盾律
【摘要】:亚相容逻辑致力于刻画"不相容"但"足道"情形下的逻辑机制,在系统中容纳矛盾而限制矛盾律。其倡导者或将它与经典逻辑并列,或视其为对经典逻辑的择代。然而,在认知行动中,无论是在实在、思想和语言层面,本体论意义上的矛盾律都无法违反,被限制的只能是作为认知规范的矛盾律,被容纳的只是由违背该规范而产生的信念矛盾。而经典逻辑恰好可以通过对信念矛盾的本体论重塑,实现对亚相容逻辑的合理统摄。
【作者单位】: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
【关键词】: 认知三层面 亚相容逻辑 经典逻辑 矛盾 矛盾律
【基金】:澳门基金会项目“亚相容逻辑之哲学基础及应用价值研究”(0156)
【分类号】:B815
【正文快照】: 亚相容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或译弗协调逻辑、次协调逻辑)是一种重要的非经典逻辑,指允许从不相容(inconsistent)信息进行足道(non-triv-ial)推理的逻辑。其目的在于刻画处于矛盾状态下的主体思维之逻辑机制,而直接的做法就是使得司各脱法则A,┑A%^B在其中不再有效,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国平;;哲思逻辑——一个形而上学内容的公理体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付敏;张建军;;“矛盾”的多重定义与“真矛盾论”的理论困境[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3 李娜,郝旭东;次协调逻辑及其带来的逻辑哲学问题[J];学术论坛;2005年10期
4 张建军;;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构图[J];学术月刊;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国平;;知识蕴涵时态逻辑系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付敏;;语义封闭性、“真矛盾论”与“悖论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程民治;牛顿的科学美学思想评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杨玉成;波普尔派哲学和经济学方法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李醒民;;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6 阮平南,张勇;管理理论与模式的根基——管理哲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朱庆育;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8 孙玉忠;科学进步的文化基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3期
9 庞正轰;物种概念的辩证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S1期
10 李田;关于科学检验的几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张学义;;科学哲学史上的反常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闫永琴;焦斌龙;;从现实走向空洞——现代主流经济学现状以及对它的批判性思考[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6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7 杨雄胜;张国法;刘旭;于成永;酆尘颖;;中国会计研究规范及其成效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8 夏云龙;萧红;;论科学的自然增长模式——来自生态学的启示及生态学案例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寇宗来;专利制度的功能和绩效:一个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方法[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耀;企业战略联盟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9 刘守刚;西方立宪主义传统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孙玉忠;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2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3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宋荣;反常与理论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宇峰;转轨经济中的中国竞争性产业发展与战略演进研究——以中国家电产业发展为例[D];浙江大学;2002年
6 柯遵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科技观及科技制度安排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陈新辉;伽利略科学的哲学意蕴[D];湘潭大学;2003年
8 张玉堂;法律经济学方法论批判[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9 祝俊峰;施拉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评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俞胜;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鸿伟;从先秦矛盾律思想的角度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J];哲学动态;1999年03期
2 尹智全;不矛盾律──诉讼辩驳的锐利武器[J];思维与智慧;1995年03期
3 吴俊明;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核心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刘又知;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地位和作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5 杨树厚,张忠义;关于墨家对矛盾律排中律表述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6 张振华;试论次协调逻辑的哲学意义及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林鸿伟;;中国先秦时期的矛盾律思想[J];思维与智慧;1993年05期
8 王辉;逻辑理论变革的必然趋势[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桂起权;;什么是次协调逻辑[J];思维与智慧;1988年04期
10 曹飞;论矛盾律和排中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鸿伟;;从工具的使用到工具的锻造——中国矛盾律思想的认识进程及主要成就[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2 刘新文;;反用矛盾律[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3 孔红;;被曲解的矛盾律和排中律[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弓肇祥;季冠芳;;哲学逻辑的几个理论问题[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孙中原;;矛盾律、归谬法和归谬类比——论墨家逻辑及其影响[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6 张金成;;变换经典逻辑的时空——《数理辩证逻辑导论》读后[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7 郭世铭;;多主体认知逻辑系统(语法部分)[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8 苏愉仁;贾春华;;弗协调逻辑与《金匮要略》“方证论治系统”[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9 左毅;;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公式应该更换[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刘培育;;论韩非的“矛盾之说”[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胡泽洪;哲学逻辑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们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8年
2 陈波;逻辑学与理性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3 陈波;人工智能 当代逻辑发展的动力[N];光明日报;2000年
4 黑龙江大学 宁莉娜;论逻辑方法拐点上的哲学动因[N];光明日报;2007年
5 沈跃春;繁荣和发展逻辑科学[N];安徽日报;2007年
6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熊明辉;逻辑与认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奋荣;非单调推理的逻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余俊伟;弗协调逻辑应用于道义逻辑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旭东;次协调逻辑初探[D];河南大学;2004年
2 李宇宁;同一律及矛盾律的中西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3 赵岩;《经下》逻辑理论考察[D];燕山大学;2008年
4 聂成丽;奎因与模态逻辑的发展[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明娜;语义悖论消解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文红峰;论逻辑后承与逻辑真[D];湘潭大学;2008年
7 张文琴;克里普克解悖方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航;克里普克逻辑悖论思想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9 李铁;也析科恩的否定原理及其尝试性修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丽;模糊时序命题逻辑系统的语义[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01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10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