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的历史摹状理论
本文选题:摹状词 + 逻辑专名 ; 参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摘要】:罗素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手段对名称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名称的摹状词理论。这一理论是富有成果的,但它只提供了静态的分析,同时,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使个体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的符号。克里普克则引进了可能世界概念,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名称理论重新进行了界定,引进了认知主体,但他却取消了名称的意义。本文认为,由于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平权性,可能世界的成果不能以牺牲现实世界的合理性为代价,所以,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是对名称理论更为合理的把握。
[Abstract]:Russell adopts the moder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names are explained, put forward the descriptivist theory of name. This theory is fruitful, but it provides only a static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s make the individual disappeared, only a symbol. Kripk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ossibl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the name theory re defined, the introduction of cognitive subject, but he cancelled the meaning of the name.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due to the possibility of equality of world and the real world, the world may not be at the expense of the real world results for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ice, therefore, only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wo, it is the name of the theory is more reasonable grasp.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B8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2 张力锋;专名指称理论:历史、现状及反思[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钱兆华;关于科学的几个问题[J];大自然探索;1999年03期
4 黄展骥;“语境敏感”方案与辩证法、不矛盾律——兼析黑格尔“说谎者”悖论的“辩证观”[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5 欧阳耿;数学中与新的无穷观相对应的新数谱[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6年02期
6 钱兆华;林永政;;理性主义及其对西方科学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欧阳耿;数学中实无穷与潜无穷的几个问题[J];吉安师专学报;1998年06期
8 欧阳志远;逐绿悖论[J];科技导报;2002年08期
9 钱兆华;为什么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对科学特别重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10 刘杰;郭贵春;;数学是逻辑吗?——论数学的逻辑主义基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芳;计算机引起的数学哲学反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3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6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7 郝清赋;逻辑系统动态结构演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张生新;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兵;模糊错误逻辑研究及其在防范证券投资风险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2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冯彦波;金岳霖逻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刘秀花;科学语言的认知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5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赖成彬;洪谦与中国哲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传实;符号意识和交往意识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明娜;语义悖论消解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李阳;《科学唯物主义》的精确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10 汪静;网络语言的本质及社会功能[D];东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耀平;;逻辑主义意义理论的“在场形而上学”根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4 季斌;;罗素的意义理论[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5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2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2 鲁家铭;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6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杨兴杰;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潇;现代摹状词研究的主要形态与基本特征[D];燕山大学;2008年
9 郎雅莉;从名称的演进看逻辑和哲学的融合[D];山西大学;2008年
10 魏静;罗素意义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3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74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