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休谟问题:归纳推导的逻辑依据是什么——从“康德的休谟问题”谈起

发布时间:2018-11-19 18:19
【摘要】:休谟毫无疑问是一个典型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休谟的思考可能比贝克莱更加"哲学式地"。这个特征在他的两个论题中得到鲜明而尖锐的注解:一个论题就是康德所理解的休谟问题,即因果问题,另一个论题是归纳的逻辑根据问题。从古典哲学和牛顿物理学的角度看,因果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20世纪之后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来看,归纳问题比因果问题有更高的科学意义和哲学讨论的价值。休谟从经验心理学的角度,主张因果问题的心理主义解释;而康德则在先验知性的建构能力之上,正确地说明了因果原则普遍有效性的理性根据是什么。然而,康德却忽视了归纳问题的重要性,使归纳问题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在逻辑哲学和科学哲学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归纳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Abstract]:Hume was undoubtedly a typical philosopher. In a sense, Hume's thinking may be more philosophical than Berkeley's. This feature is clearly and acutely annotated in two topics: one is the Hume problem Kant understands, the other is the logical basis of ind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Newtonian physics,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s more important, bu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fter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 has higher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than the problem of cau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irical psychology, Hume advocates the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usality, while Kant correctly explains what the rational basis for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causality is based on the transcendental construction ability. However, Kant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inductive problems, so that inductive problems did not receive due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 Only when logical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develope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could inductive problems be properly solve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姜智红;;休谟怀疑主义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刘忠;康德的“因果观”探析——兼论与佛教“善恶报应论”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陶富源;物质概念三种涵义的区别及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王建文;;论产权制度的伦理意蕴[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罗本琦;司法公正的实质及价值评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凌斌;;经济运行的法律影响:科斯框架的一个理论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汉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结果[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伟萍;;科学的意义、划界与进化[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欧阳恩钱;钭晓东;;论海洋灾害的适应:从环境保护与灾害应对法制统筹展开[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8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后现代形态[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任春强;刘秦闰;;论A版演绎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奇;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教育[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建国;沈阳市国有资产退出模式选择[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慈海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伟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建设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童泽福;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性及其内部控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苑玉红;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力;休谟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区别[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尹家经;休谟·休谟问题·归纳问题[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何向东;;“归纳问题”的逻辑哲学研究述评[J];哲学研究;2005年12期

4 铁省林;休谟问题及其效应[J];文史哲;2004年05期

5 铁省林;;休谟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6 陈晓平;休谟问题评析——兼评“归纳问题”与“因果问题”之争[J];学术研究;2003年01期

7 张淑稳;;金岳霖关于“休谟问题”思想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张华夏;重新发现与尝试解决休谟因果问题──简评张志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一书[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10期

9 黄正华;休谟问题和归纳问题刍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孙冠臣;论休谟问题及詹姆士的解决[J];现代哲学;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玉香;;试论归纳问题结论的可靠性[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华夏;;休谟价值问题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三个教条[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晓平;;略论概率与归纳——兼评莫绍揆教授的归纳观[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5 张惠民;;论模糊概率逻辑[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6 邱仁宗;;论金岳霖先生对归纳问题的解决[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7 邵春林;;金岳霖先生在归纳问题上的贡献[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8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夏年喜;;试析穆勒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思路[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10 崔永杰;;波普尔的“培根问题”及其解决[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休谟的断头台”:因何向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张微;刻苦自励 潜心钻研 不断取得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何卫东;安全生产要狠抓“三实”[N];国家电网报;2011年

4 石契;“不可说”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白琳;遍地开花的豪华剧院如何沦为摆设[N];中国商报;2009年

6 邓福习 张玉堂;送法进校对症下药发 根治顽症和谐校园[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马俊峰;探索科学的价值[N];光明日报;2009年

8 曾招平;邵阳县推行“村官答疑”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6年

9 陈笑笑;温岭烟草“望闻问切”会诊专卖管理问题[N];经理日报;2007年

10 上官岗 赵让成;代表视察莫忘视“差”[N];人民代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汶红涛;人性、自由与正义[D];复旦大学;2012年

3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守夫;哲学视域中法的语言和思维层次[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杨;法治的哲学之维—正当性观念的转变[D];吉林大学;2007年

6 蒋柯;趋利避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明敏;休谟关于因果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2 高策;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中的宗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肖尧;跨越鸿沟[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赫;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金波;蒯因论归纳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浩;休谟与叶适功利思想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树桢;“休谟问题”及归纳逻辑普遍有效性的探索评述[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连英;从实践必然性看归纳逻辑的合理性[D];山西大学;2008年

9 付云雷;休谟同情思想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飞;归纳法的有效性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43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343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