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运用逻辑学建构新理学的反思
[Abstract]:Feng Youlan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logic, he regards logic as his finger, and achieves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which embodies the tool value of logic. Chinese modern scholars used logic as a tool to construct modern Chinese learning.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logic is neglected in today's society, we call f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政教系
【分类号】:B81-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伟才;;达米特意义理论对西方语言哲学的贡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陈燕丽,蔡乾和;浅谈传统归纳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3 沈跃春;悖论与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孙伟平;论逻辑思维的功能与局限性[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5 张家龙;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唐玉斌;;西方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潮流[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秋霞;;逻辑与哲学的原始融合——前亚里士多德时期哲学与逻辑的融合[J];才智;2008年05期
8 王双;张武杰;李亚莉;;直觉思维与创新的逻辑解析[J];才智;2009年11期
9 王洪;;逻辑的批判[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10 王瑞利;;从历史的角度看逻辑与哲学的关系[J];沧桑;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泽洪;;“真”的逻辑哲学省察[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包庚;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路向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刘邦凡;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数学[D];南开大学;2004年
4 李伟;法官解释确定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吴彩强;从表征到行动[D];浙江大学;2007年
6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7 宁莉娜;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刘俊敏;科学实在论的形而上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侯学勇;法律论证的融贯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王彬;法律解释的本体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2 郑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毛家骥;论胡塞尔的逻辑现象学[D];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吴丁强;科学传播视域下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继堂;量子力学基础的语境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转青;试论沈有鼎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侯占香;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与语言的渊源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焱;什么是命题——从两种命题处理方案来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赖成彬;洪谦与中国哲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彦武;冯友兰新理学之“理”论[J];长白学刊;1994年01期
2 张永义;道家思想对冯友兰“新理学”的影响[J];中国哲学史;1999年04期
3 曾昭式;冯友兰运用逻辑学建构新理学的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李少兵;冯友兰学术思想新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田文军;;“新理学”研究五十年(续)[J];哲学动态;1988年05期
6 程彦武;冯友兰新理学之方法[J];长白学刊;2004年02期
7 宋志明;;新理学对朱子理学的继承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程彦武;冯友兰新理学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9 柴文华;论冯友兰的西方文化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董龙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理学美学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楚明锟;;冯友兰的类层次思想述评[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2 单纯;;论“新理学”体系中的法哲学思想[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3 李永铭;;普通逻辑的机遇与挑战——MBA联考逻辑辅导教学的作法与思考[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4 楚明锟;;冯友兰的逻辑分析法思想之我见[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林;;武术概念的逻辑学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何向东;;改革与建设逻辑课程 竭诚服务素质教育[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黄志强;;因明概念论[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葛宇宁;张四化;戚金霞;;试论法律逻辑的学科性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向东;袁正校;;关于论证的反思[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10 ;书讯[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秀昌;中国哲学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N];光明日报;2007年
2 李文;讲逻辑很有必要[N];人民日报;2011年
3 李文;中国无逻辑吗?[N];光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文勇;毕节学院逻辑学科研成果丰硕[N];毕节日报;2008年
5 戈莱格·莱斯特尔 墨尔本大学哲学、人类学和社会研究学院,焦兵编译,熊明辉校;《澳洲逻辑学杂志》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方松华;冯友兰:“神游冥想”与古人同一境界[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宗璞;智慧的光辉[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梦溪;冯友兰和《贞元六书》[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N];光明日报;2000年
10 陈波;逻辑学与理性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3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何军民;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D];安徽大学;2010年
5 蒋柯;趋利避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李春勇;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克苏;大全若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10 黄志强;佛教逻辑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晓燕;空与灵—冯友兰新理学中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阚红艳;论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4年
3 陈元桂;冯友兰新理学的“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4 秦海珍;冯友兰道德修养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黄艳;冯友兰境界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6 金琳;冯友兰的庄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钱晓东;新理学的人学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孝f,
本文编号:2428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42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