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
本文关键词: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认为葛梯尔第一个反例的实质,在于专名与摹状词之间的混用。一个专名的意义应当是在它与有关个体的关联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提供了意义规定的基础,但个体并不等于意义本身。从本原上说,名称的确定性恰恰来自它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联性。专名的涵义是潜在的、隐而未显的,它通过摹状词来展现。专名在获得命名之后,即成为一个约定的符号。意义论的基础应当是"指称论",而不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的"使用论"。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葛梯尔反例 专名 摹状词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主持人的话:“分析的认识论专题系列”在本期中包含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从专名与摹状词的语义对比的角度对葛梯尔的第一个反例进行了分析和回应。作者指出,专名的指称是规定专名意义的基础,但是指称又不等于意义本身;专名的意义可以以潜在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略论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张佳一;;试析弗雷格专名理论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区别[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9期
3 梁义民;任晓明;;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胡素梅;;从罗素的“三大难题”到摹状词理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范贵云;;可能世界中的专名和摹状词[J];文教资料;2010年03期
6 张木春;;罗素摹状词理论述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程本学;;从对立统一看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J];岭南学刊;2008年05期
8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曾庆福;;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评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6 季斌;;罗素的意义理论[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7 眇翁;;方雨楼非方若辨[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8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曾东京;高媛媛;;论翻译学词典的描写性与规定性[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施行业标准 发展现代邮政[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于彤;《邮政用县以上地名和地名简称》标准实施[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记者 谭剑;长沙立法治“名”[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记者 董超文 刘双 通讯员 曾绮玲 虞海霞 实习生 张睿;挖掘保护老地名[N];深圳商报;2010年
5 记者 吴伟锋;使用“妈祖”命名须经市政府审批[N];湄洲日报;2008年
6 王侃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张素琪;雅俗共赏齐白石[N];美术报;2002年
8 记者 刘力源;规范公共场所英文标识有了标准[N];文汇报;2009年
9 孙机;酒台子[N];中国文物报;2000年
10 古召;商代青铜豕尊 [N];中国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3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郭建萍;真与意义的融合与分离之争的逻辑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10 李涤非;基因与身体的哲学[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石婷;现代汉语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4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5 曹雪;基于顺应理论的摹状词指称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9 鲁家铭;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6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