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复合谓词逻辑
本文关键词:模态复合谓词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日常语言中,甚至在数学语言中,我们常常表达个体的十分复杂的性质。在弗雷格的逻辑语言中,只能表达个体的简单性质或者个体之间的简单关系,并不能在对象语言中表达复合性质或关系。按照流行的语言哲学的观点,一个表达复合的性质或关系表达式就是一个复合谓词,它是从一个句子中删除专名的一次或多次出现得到的。本文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研究复合谓词的逻辑,设计一种形式语言来处理使用复合谓词的推理。 复合谓词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有一些逻辑系统处理了一部分复合谓词。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考虑从模态句子形成的模态复合谓词。我们首先讨论自然语言中的形式化问题,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引入复合谓词的概念,并在逻辑层面说明复合谓词的构造。然后,试图解释克里斯·斯沃耶的复合谓词理论,并处理模态复合谓词。问题在于虽然我们可以建立模态复合谓词运算,但是不能解决克里斯·斯沃耶复合谓词理论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谓词合取”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处理模态复合谓词。在新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统一地处理复合谓词(包括模态复合谓词)的句法和语义。在句法上,所有的复合谓词都被看作是从开公式经过λ-抽象得到的,这样就避免了谓词构造运算情况下出现的“谓词合取”问题。在语义上,我们给出了两种语义,一种是常域语义,另一种是变域语义。但是本文主要讨论常域语义,变域语义只是作为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话题而提出来。这样,我们就给出了简单而统一的句法和语义,用以处理模态复合谓词逻辑。我们也给出了这个复合谓词逻辑的公理系统并且证明它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它的公理系统是在带等词的基础模态谓词逻辑MPL=的公理系统中增加有关λ的公理得到的。我们首先证明MPL=是可靠的和完全的。然后利用基础的模态谓词演算MPL=的完全性和关于λ-算子的归约公理,可以把模态复合谓词逻辑的完全性归约为MPL=的完全性。
【关键词】:λ-谓词 模态复合谓词逻辑 完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复合谓词8-23
- 1.1 自然语言的形式化问题9-13
- 1.1.1 自然语言与形式语言10-11
- 1.1.2 形式化中的问题11-13
- 1.2 什么是复合谓词13-17
- 1.2.1 谓词的“不饱和性”13-15
- 1.2.2 复合谓词的形成15-17
- 1.3 谓词抽象17-20
- 1.4 复合谓词逻辑20-23
- 1.4.1 国内外学者对复合谓词逻辑的研究20-21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21-23
- 第2章 克里斯·斯沃耶的复合谓词23-34
- 2.1 复合谓词理论的句法和语义23-29
- 2.1.1 克里斯·斯沃耶的复合谓词理论的句法23-25
- 2.1.2 克里斯·斯沃耶的复合谓词理论的语义25-29
- 2.2 模态语境29-32
- 2.3 克里斯·斯沃耶的复合谓词理论及其模态推广的不足之处32-34
- 第3章 模态复合谓词逻辑 MCPL 的句法和语义34-40
- 3.1 MCPL 的句法34-36
- 3.1.1 MCPL 的语言 L34-35
- 3.1.2 λ-谓词35-36
- 3.1.3 与克里斯·斯沃耶理论及其模态推广在句法上的异同36
- 3.2 MCPL 的语义36-40
- 3.2.1 常域语义37-38
- 3.2.2 变域语义38-40
- 第4章 MCPL 的系统与完全性40-52
- 4.1 MCPL 的系统40-41
- 4.2 MCPL 的可靠性41-44
- 4.2.1 有效性41-42
- 4.2.2 可靠性42-44
- 4.3 MCPL 的完全性44-52
- 4.3.1 MPL 的完全性44-49
- 4.3.2 MCPL 的完全性49-52
- 参考文献52-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书全;;关于条件句的蕴涵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端炜;张东升;;试论弗雷格的意义和意谓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陈燕丽,蔡乾和;浅谈传统归纳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4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上)[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5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下)[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6 颜中军;;论间接语境同一替换失效疑难的解答——兼评弗雷格方案与罗素方案[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戚金霞;;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探微[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8 张艳伟;;基于弗雷格与斯特劳森两种语境思想的逻辑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唐玉斌;;论非单调推理在日常思维中的应用[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明元;陈治龙;;从谓词逻辑的观点看传统词项逻辑推理中的空词项[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燕京;;论弗雷格逻辑研究的基本路径[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明明;;推类的逻辑性质——基于“类同理同”观念的分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吴彩强;;Intentionality等于Intensionality吗?[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5 张四化;葛宇宁;;从对集合论悖论的剖析看制约逻辑的客体性[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7 葛宇宁;张四化;;试析法律逻辑的几个特殊品质[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8 刘振;田锋;;最佳解释推理对科学实在论的辩护[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杨保军;;新闻观念的实质及“新闻观念”的初步界定——兼论新闻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基本关系[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奚颖瑞;从“算术哲学”到“逻辑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尹彦久;法院审级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栋;戴维森意义理论之镜中的语言与实在[D];吉林大学;2012年
9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黄敏;意向性视野中的意义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大伟;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行宇;论达米特反实在论的路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熊斌;弗雷格意义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姜国敏;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一种重释[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杨鹏鹏;自由心证中的法官思维[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薛瑞;符号:在场的意识[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姣姣;弗雷格涵义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彭羽寒;从真到意义[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模态复合谓词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6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