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论华语电影的命名逻辑

发布时间:2025-04-27 03:13
  不仅在产业操作与媒体传播层面,而且在学术探讨与理论建设层面,“华语电影”都已经成为一种显在的事实,一种新颖的文化观念,一种渐趋主导性的国族电影指称符号。从出现到风行,华语电影这个概念尽管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越来越展示其命名合法性与理论生命力。华语电影不仅涵盖了大陆、香港、台湾等两岸三地电影,而且将海外华人社区的电影群落纳入其中,而其旨意无非是追寻语言/文化上的共性,而越离政治歧见与地缘差异。“华语电影”之所以能够迅具号召力,不仅源于汹涌的文化整合思潮、同一的电影文化土壤与迎战电影全球化的策略选择,而且决定于“华语”概念的修辞功效、产业领域的互动融合、文化认同的心理确定。随着“华语电影”的命名理路的深入发掘与清晰浮现,以及其他相关概念的清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范式必将成型,并进一步得到各界的关注与探讨。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问题的提出与本论文结构
第一章 "华语电影"的命名轨迹
    第一节 "华语电影"流变史
    第二节 电影史视野中的"华语电影"观念
第二章 语言/文化的整合功能
    第一节 作为定语的"华语"
    第二节 文化学术背景
    第三节 文化认同的潜在选择
第三章 产业学视角下的外延界定
    第一节 文化产业时代的电影研究
    第二节 两岸三地电影合作经验
结语 走向华语电影诗学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4041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041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c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