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
发布时间:2017-05-30 06:08
本文关键词: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荀子的名辩学说是先秦名辩思想的集大成。然而前人关于先秦名辩思想的研究,多偏向于对其逻辑学方面的解释,这种掏空了价值内容仅具形式意义的名学研究,与《荀子》文本中名辩思想的原意相去甚远。事实上,荀子的名辩学说不仅是逻辑的,更是伦理的。在其名辩学说背后,蕴育着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和政治追求。社会伦理秩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荀子名辩学说的意旨所在。 本文以挖掘荀子名辩思想的政治意蕴为基本研究进路,系统地从认识论、逻辑学、修辞学和政治学等方面梳理了荀子的名辩思想,指出“解蔽”、“正名”、“当辞”、“壹辩”是荀子名辩思想的精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荀子为辩所立下的逻辑性标准,言必归礼是荀子名辩思想的“可接受性”标准,“立隆正”则是荀子名辩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荀子是要通过“壹于道”的辩而“息说”、“止辩”,,以结束“百家异说”、思想纷乱的局面,进而建立起规范统一的公共话语空间,最终实现思想一统、文化一统和政治一统。这为后来的秦汉大一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后来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专制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解蔽 名 辞 辩 隆正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1-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目录6-8
- 导论8-16
- 第一节 先秦名学概说8-13
- 第二节 关于荀子名辩思想研究的简要回顾13-16
- 第一章 解蔽以征知16-26
- 第一节 缘之天官16-18
- 第二节 虚一而静18-22
- 第三节 见端知本22-24
- 第四节 解蔽的真谛24-26
- 第二章 制名以指实26-43
- 第一节 “名”以指“实”26-29
- 第二节 名之功用29-31
- 第三节 制名的基本原则31-38
- 第四节 名的分类38-40
- 第五节 语言规范化与华夏大一统40-43
- 第三章 正名以辨惑43-49
- 第一节 对“以名乱名”的辨正43-45
- 第二节 对“以实乱名”的辨正45-46
- 第三节 对“以名乱实”的辨正46-47
- 第四节 “三惑”的症结:以辞乱道47-49
- 第四章 当辞以成理49-57
- 第一节 辞的意义49-51
- 第二节 何谓辞当51-53
- 第三节 持之有故53-55
- 第四节 言之有理55-57
- 第五章 持道以成辩57-72
- 第一节 辩的原因及分类57-60
- 第二节 辩的标准60-63
- 第三节 辩的基本原则63-64
- 第四节 辩的方法64-69
- 第五节 立隆正的意义69-72
- 结语72-74
- 主要参考文献74-79
- 发表论文目录79-80
- 后记80-8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芳;荀子名辩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杨忠辉;《荀子》专题论文成因探析[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0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