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
本文关键词:由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兄弟、师生、信徒、批评、攻击……这些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语词或温暖或冰冷,但是当这些语词定格于历史的尘埃中尤其是在纷纷扰扰的学术争鸣后有了些许定论时,这些本无生命的字符往往发人深省,他们似乎有了魔力,能使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不受时空的蒙蔽进而洞穿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我们所做的就是这些,由具象的人物关系来看抽象的思想传承与演变。 在“由印度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中,我们以具体的因明谱系即各人物关系为导线,厘清弥勒、无著、世亲到陈那的论式的发展,并由此从指引指号和非对称包涵等现代逻辑的角度来阐释十支,五支再到三支论式的必然性的发展脉络。最后对陈那的“一切言皆妄”与其弟子商羯罗主的“吾母是石女”加以比较并看因明思想传承的另一种情况。 在“由汉传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中,我们把着墨点放在了玄奘及其门人所译的因明经典上,并且以其内容与翻译顺序为突破口,重在讨论汉传因明的原典原貌。通过现当代因明学者对汉传因明与印度因明、藏传因明的不同之处的介绍,再结合我们对汉传因明原典的分析,最后对其研习根基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对“真唯识量”符号化,在进行逻辑演算后得出其“真”的理论内核,从而对一些争论中的观点提出商榷。 在“由藏传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中,我们以因明史上的“悬案”——为什么同敬一师(戒贤)、同住一寺(那烂陀)、同是名噪一时的玄奘与法称彼此间互不提及为出发点,在对之介绍并分析后引出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的研究走向与侧重点的不同及其原因。其中,对藏传因明的论述是通过对法称的“因明七论”为立足点的。
【关键词】:因明谱系 论式发展 必然性 真唯识量 因明七论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1-093.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导论12-20
- 0.1 选题背景12-13
- 0.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13-14
- 0.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14-18
- 0.3.1 国外因明研究的理论14-17
- 0.3.2 国内因明研究的理论17-18
- 0.3.3 对国内外因明研究理论的评述18
- 0.4 研究方法18-20
- 第1章 由印度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20-31
- 1.1 印度因明谱系概述20-22
- 1.1.1 印度因明谱系20-21
- 1.1.2 对这一因明谱系的补充说明21
- 1.1.3 对这一因明谱系的文字注解21-22
- 1.2 弥勒、无著、世亲到陈那的论式的发展22-24
- 1.3 从指引指号与非对称性包涵看十支五支再到三支论式的必然性24-28
- 1.3.1 指引指号24-25
- 1.3.2 非对称性包涵25
- 1.3.3 因明论式由十支、五支再到三支的必然性25-28
- 1.4 从“一切言皆妄”与“吾母是石女”看因明思想传承的另一面28-30
- 1.4.1 对“一切言皆妄”与“吾母是石女”的介绍28
- 1.4.2 以半截子悖论的角度解读这两句28-30
- 1.5 本章小结30-31
- 第2章 由汉传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31-48
- 2.1 汉传因明谱系概述31-33
- 2.1.1 汉传因明谱系31-32
- 2.1.2 对这一因明谱系的补充说明32
- 2.1.3 对这一谱系的文字注解32-33
- 2.2 由玄奘所译因明看汉传因明的研习根基33-39
- 2.2.1 对汉传因明研习特色的介绍33
- 2.2.2 玄奘所译因明及其顺序33-34
- 2.2.3 以对玄奘所译因明内容的分析看汉传因明的研习根基34-39
- 2.3 对“真唯识量”“决定相违量”的现代诠释与补全39-47
- 2.3.1 对“真唯识量”及其争论的介绍40-42
- 2.3.2 对“真唯识量”的逻辑演算42-46
- 2.3.3 对“决定相违量”的逻辑演算46-47
- 2.4 本章小结47-48
- 第3章 由藏传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48-58
- 3.1 藏传因明谱系概述48-50
- 3.1.1 藏传因明谱系48-49
- 3.1.2 对这一因明谱系的补充说明49
- 3.1.3 对这一因明谱系的文字注解49-50
- 3.2 由玄奘与法称互不提及看汉藏因明的研究走向与侧重点50-57
- 3.2.1 对因明史悬案之“玄奘与法称互不提及”的介绍50
- 3.2.2 对因明史悬案之“玄奘与法称互不提及”的分析50-51
- 3.2.3 由这一悬案看玄奘的创新之处51-55
- 3.2.4 由这一悬案看法称的“因明七论”55-57
- 3.3 本章小结57-58
-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3-64
- 致谢64-66
- 作者简介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南强;百年来的中国因明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2 郑伟宏;唐代因明学研究评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张忠义;刘纯;;因明风采 再现丝绸之路——中国第四届因明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9年03期
4 多识;;谈藏族对因明学的贡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刘培育;玄奘在中国逻辑史上的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张晓翔;;第六届全国因明学研讨会综述[J];五台山研究;2010年02期
7 崔清田;;虞愚谈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10期
8 刘培育;;一氓同志提倡学习逻辑和因明——记我接触到的几件事[J];思维与智慧;1993年01期
9 叶笑雪;;精义纷披 玄机共畅——沈剑英《因明学研究》略评[J];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2期
10 袁野;研究因明的学者及其学识的概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南强;;略论慧沼的因明贡献[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2 武邑尚邦;顺真;;印度大乘唯识宗“七因明”学说的逻辑特征[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伟宏;;陈大齐对汉传因明的卓越贡献——《因明大疏蠡测》评介[A];因明研究[C];1990年
4 沈剑英;;因明学简论[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5 沈剑英;;因明学简论[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6 虞愚;;试论因明学中关于喻支问题——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7 吕o,
本文编号:431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3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