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唐奈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本文关键词:评唐奈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批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唐奈兰指出,相对于不同的语境,同一个限定摹状词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没有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因而忽略了对摹状词用法的区分。我们基本同意唐奈兰对罗素理论的批评,但认为唐奈兰对斯特劳森理论的批评是不适当的,有严重的曲解。斯特劳森先于唐奈兰提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的区分,并据此指出罗素理论脱离语境的缺陷。唐奈兰的理论并未超出斯特劳森的理论框架,其主要贡献在于对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及其语境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使之与归属性用法的区别更为明显。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摹状词 专名 语境 归属性用法 指称性用法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X020) 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9C-01)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10JDXM72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唐奈兰以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区别为基础,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进行批评。从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来看,学者们大都把摹状词的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归功于唐奈兰,而忽视了斯特劳森对这一区分的奠基性工作,更不用说罗素对这一区分的间接贡献。本文试图澄清有关事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略论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胡素梅;;从罗素的“三大难题”到摹状词理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范贵云;;可能世界中的专名和摹状词[J];文教资料;2010年03期
4 程本学;;从对立统一看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J];岭南学刊;2008年05期
5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7 曾庆福;;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评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任静;张明;;论专名的内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4 季斌;;罗素的意义理论[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5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3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鲁家铭;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8 毋东花;名称指称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杨兴杰;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评唐奈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批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0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403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