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式逻辑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03:07
本文关键词:非形式逻辑若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为本文的第一部分,对非形式逻辑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其理论来源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以非形式逻辑的论证评估理论为主要研究任务。 非形式逻辑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个新的逻辑学分支。它以日常生活中非形式论证的分析、评估、建构为研究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形式逻辑远离生活实践的缺憾,使得逻辑学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术领域。 非形式逻辑在研究论证时发现,传统形式逻辑评估论证的标准是演绎有效性标准。演绎有效性标准在运用于日常论证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论证评估的需要。本文第二章旨在考察传统的论证评估理论,揭示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介绍了非形式逻辑试图对有效性标准进行修改的尝试。这种修改从两方面进行,去除形式逻辑中的一部分演绎有效式,缩小演绎有效性的外延;增加有效性概念的内涵,对有效性概念进行修改。现在看来这两种修改仍然无法满足论证评估的需要。 第三章集中介绍图尔敏的领域理论、戈维尔的ARS标准以及约翰逊的ATRS标准在论证评估方面的主要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论证评估中的若干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章以前述诸章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论证评估涉及的前提的性质、相干性与充足性等问题。对前提性质的讨论,涉及了前提的可接受性、真实性以及两者的关系,并介绍了判定前提可接受性之途径,认为论证者是否适当的履行了举证责任是评估前提的可接受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相干性具有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对于相干性的定义困难重重,非形式逻辑对相干性的定义呈现多元化局面。本文认为对相干性本质的把握离不开论证语境。对于充足性,本文在论证分类的评估模式基础上,对合情论证充足性评估标准进行了基础性的探讨,并认为论证的辨证层面是对充足性评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非形式逻辑 论证 论证评估标准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前言6-7
- 第一章 非形式逻辑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7-11
- 第一节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主要研究对象7-9
- 第二节 非形式逻辑的理论来源9-10
- 第三节 非形式逻辑的基本特征10-11
- 第二章 传统的论证评估理论存在的问题11-17
- 第一节 对论证的界定11
- 第二节 论证的传统评估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11-12
- 第三节 非形式逻辑对有效性的限制与修改12-17
- 第三章 非形式逻辑对论证评估理论的发展17-22
- 第一节 图尔敏的领域理论17-18
- 第二节 戈维尔的ARS评估标准18-19
- 第三节 约翰逊的ATRS&D评估标准19-22
- 第四章 对非形式逻辑论证评估理论相关问题的探讨22-29
- 第一节 前提的性质与论证评估22-25
- 第二节 相干性与论证评估25-27
- 第三节 充足性与论证评估27-29
- 结论29-31
- 致谢31-32
- 主要参考文献32-34
- 附录一 发表论文目录34-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家国;《普通逻辑》二十五年回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武宏志;;法律逻辑和论证逻辑的互动[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3 阮松;西方的非形式逻辑运动与我国逻辑学的走向[J];南开学报;1996年06期
4 阮松;;第一讲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年04期
5 阮松;;第二讲 论证的评估——比尔兹利图[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年05期
6 刘春杰;论证逻辑:逻辑教学改革的一个可能方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7 武宏志;非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有效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熊明辉;;语用论辩术——一种批判性思维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武宏志;论多元的相干性[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熊明辉;;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及其发展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非形式逻辑若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4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