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克空专名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克里普克空专名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直接指称理论 空专名 假装指称 抽象对象 广义实在论
【摘要】:在名称的意义理论研究中,传统描述理论和直接指称理论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继克里普克提出对传统描述理论的三大批判之后,直接指称理论为学术界众多学者所接受,其核心观点是:专名是严格指示词,没有含义只有指称。空专名因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物质个体作为指称对象,从而在表面上对直接指称理论的核心内容构成直接威胁。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这一威胁,为直接指称理论做辩护。目前,学术界针对直接指称理论如何解决空专名问题主要有辩护和批判两种立场,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立场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二者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在一般意义上将直接指称理论作为工具去解释空专名意义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对这一出发点持质疑态度,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解读文献,系统地探析直接指称理论的最大代表克里普克在空专名意义问题上的观点,以期消除空专名对直接指称理论构成的威胁。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克里普克提出的具有普适性的“假装原理”,证明了空专名的指称是假装指称,创作者在假装指称的情形下创造出了空专名的指称对象——虚构角色;其次,“广义”的实在论观点,将现实世界的存在物区分为三个层次:实在的对象,虚构的对象,虚构的虚构对象,后两者的存在依赖于第一者的具体活动而存在,并且三个层次的存在物都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存在。因此,通常意义上空专名的“空”实际上指的是缺乏第一层次的存在物。在坚持假装原理和广义实在论的基础上,直接指称理论适用于一切专名。
【关键词】:直接指称理论 空专名 假装指称 抽象对象 广义实在论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14-15
- 第2章 克里普克关于专名意义的直接指称理论15-24
- 2.1 直接指称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15-19
- 2.1.1 密尔的名称理论15-16
- 2.1.2 专名的描述理论16-19
- 2.2 直接指称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19-23
- 2.2.1 对直接指称理论的理解19-20
- 2.2.2 反描述理论的三大论证20-21
- 2.2.3 严格指示词理论21-23
- 2.3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直接指称理论面临的困境——空专名的意义24-34
- 3.1 空专名及其意义问题24-26
- 3.1.1 空专名与空名24-25
- 3.1.2 空专名的意义问题25-26
- 3.2 对直接指称理论的辩护26-30
- 3.2.1 萨蒙——抽象实体论26-27
- 3.2.2 佐塔——紧缩对象论27-28
- 3.2.3 泰勒——空名实用论28-29
- 3.2.4 艾弗特——因果图示论29-30
- 3.3 对直接指称理论的批驳30-33
- 3.3.1 叶闯对直接指称论的四大批判30-32
- 3.3.2 海蒂·萨维奇的偶然无所指与克里普克的必然无所指32-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一种直接指称型的空专名意义理论34-44
- 4.1 克里普克论存在34-37
- 4.1.1 对弗雷格-罗素理论的批判34-35
- 4.1.2 “存在”是一个限界谓词35-37
- 4.2 假装原理的尝试37-40
- 4.2.1 空专名与假装指称37-38
- 4.2.2 假装命题及其语用意义38-39
- 4.2.3 假装原理的可适性与不足39-40
- 4.3 空专名的本体论探析40-42
- 4.3.1 “广义”实在论40-41
- 4.3.2 指称对象——抽象实体41-42
- 4.4 本章小结42-44
-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录 克里普克简介48-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9-50
- 致谢50-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碧波;;浅析克里普克自然种类的本质属性[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10期
2 龙小平,高录寿;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夏素敏;;解读克里普克的“必然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叶峰;;关于克里普克模态性的一个自然主义解释[J];哲学研究;2008年01期
5 刘叶涛;;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6 张文琴;;析克里普克解悖方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7 陈波;;反驳克里普克的认知论证[J];学术界;2011年05期
8 胡扬;;论模态论证:为克里普克一辩——向陈波教授请教[J];哲学分析;2013年02期
9 叶峰;;克里普克反驳类型等同理论的模态证论中的超自然自我(英文)[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03期
10 蒋岳春;;克里普克“历史因果指称论”解读[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峰;;克里普克模态性的一个自然主义解释[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立英;;克里普克有关语言哲学的一些理论[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指称的转移[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指称的转移[A];2007年全国哲学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展骥;;略评“层级”、“三值”、“间隙”、“情景”诸方案——“自涉”悖论杂谈[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6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刘叶涛;;标准米尺有一米长吗?——对克里普克先验偶然真理理论的批判性考察[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刘叶涛;;克里普克的逻辑悖论研究[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鹏 孔祥润;虚构的角色并不是幽灵般的实体[N];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田勘;八分睡眠更长寿[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3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雒自新;“信念之谜”实验忽视语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令芳;克里普克空专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2 刘珊珊;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3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4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娜;克里普克的“信念之谜”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张文琴;克里普克解悖方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8 朱雷;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郝若飞;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10 白林秋;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4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97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