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及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5:40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及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 以人为本思想 实践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回顾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得出的科学思想,是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新执政理念,更是推动未来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以人为本思想深刻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等理论和思想中,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观点和立场,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所以,深入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体系进行分析,其中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探索,更对其思想实践做出了科学化整理。全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相关概念的界定,区分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和内涵。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另外对马克思的人本价值观以及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从邓小平时期开始到现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第四部分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主要是对不同领导核心在不同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概括性总结,突出每个阶段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第五部分则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分析和归纳,正是由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实践,才推动了全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意义阐述,主要是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 以人为本思想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现状11-13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3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3-15
  • 1.4.1 研究方法13-14
  • 1.4.2 论文创新点14-15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相关概念的界定15-20
  • 2.1 "以人为本"中"人"的定义15-16
  • 2.2 "以人为本"中"本"的定义16-18
  • 2.3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18
  • 2.4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18
  • 2.5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18-20
  • 第3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基础20-28
  • 3.1 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20-21
  • 3.1.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20-21
  • 3.1.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价值21
  • 3.2 马克思的人本发展思想21-24
  • 3.2.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21-22
  • 3.2.2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22-24
  • 3.3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24-26
  • 3.3.1 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24-25
  • 3.3.2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情况25-26
  • 3.4 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思想26-28
  • 3.4.1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26
  • 3.4.2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26-28
  •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28-34
  • 4.1 邓小平的"人民"观思想28-30
  • 4.1.1 邓小平的"人民"观,发展了毛泽东同志人民群众思想的"人民"标准28
  • 4.1.2 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28-29
  • 4.1.3 邓小平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29-30
  • 4.2 江泽民的"执政为民"思想30-31
  • 4.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30
  • 4.2.2 江泽民同志赋予了"为人民服务"宗旨新的内涵30
  • 4.2.3 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30-31
  • 4.3 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31-32
  • 4.3.1 正式将"以人为本"思想纳入党的执政章程31
  • 4.3.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31-32
  • 4.4 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32-34
  • 4.4.1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2-33
  • 4.4.2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33-34
  • 第5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34-40
  • 5.1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最大优越性34-35
  • 5.1.1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4
  • 5.1.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34-35
  • 5.2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5-36
  • 5.2.1 “三个代表”思想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35
  • 5.2.2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35-36
  • 5.3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36-37
  • 5.3.1 "科学发展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集中体现36-37
  • 5.3.2 共享发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37
  • 5.4 人民群众是否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评价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准37-40
  • 5.4.1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8
  • 5.4.2 "两个是否"与"三个有利于"一脉相承38-40
  • 第6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实践40-50
  • 6.1 经济建设方面40-43
  • 6.1.1 发展社会主义人本经济40-42
  • 6.1.2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42
  • 6.1.3 完善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42-43
  • 6.2 政治建设方面43-46
  • 6.2.1 创新执政理念,改进执政方式43-44
  • 6.2.2 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公民权利44-45
  • 6.2.3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45-46
  • 6.3 文化建设方面46-47
  • 6.3.1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6-47
  • 6.3.2 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建立人民共享的文化体系47
  • 6.4 社会建设方面47-48
  • 6.4.1 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7
  • 6.4.2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47-48
  • 6.5 生态建设方面48-50
  • 6.5.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城乡居民构建优美的居住环境48
  • 6.5.2 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产品48-50
  • 第7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重大意义50-56
  • 7.1 理论意义50-53
  • 7.1.1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50-51
  • 7.1.2 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1-53
  • 7.2 现实意义53-56
  • 7.2.1 以人为本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性方针53-54
  • 7.2.2 以人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进行"五位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54-56
  • 结语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0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石;;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邹佰峰;王克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张书霞;;和谐社会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以人为本思想解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孙颖;;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科技;2013年05期

5 王含之;;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国在道德建设中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Z2期

6 王怡丹;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J];新视野;2004年06期

7 黄明哲;;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及实现途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赵宝德;邓泽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贯彻实施[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成汝信;;略论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思想[J];岭南学刊;2008年04期

10 郑伟红;;列宁的以人为本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国峰;;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命哲学诠释[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秉祥;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青岛日报;2006年

2 陈丽杰;论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N];鞍山日报 ;2006年

3 正镶白旗旗委书记 赵生;落实以人为本思想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4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梁新颖;探析以人为本思想[N];福建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市政府办公室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报告会[N];淮南日报;2008年

6 王建庆;政法机关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N];甘肃法制报;2007年

7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 经天亮;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保证企业安全生产[N];中国煤炭报;2005年

8 谷玉龙 李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N];西藏日报;2008年

9 海市工商局徐汇分局 项碎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促进干部队伍建设[N];中国工商报;2006年

10 本报通讯员;市政协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会[N];淮南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超;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研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2 施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及实践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3 贾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沈丹萍;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孙媛;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阳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赵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艳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探微[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艳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马键;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9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49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