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民生思想初探
本文关键词:斯大林民生思想初探
【摘要】:斯大林是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起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在执政期间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苏联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政权得以巩固和完善,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作为苏联社会主义领导人,斯大林对民生问题十分关心,在发展和改善民生过程中,斯大林形成了一套独到的民生思想。如:经济建设方面重视经济基础建设,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运动,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实现工业化,有效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强化了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苏联民生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政治方面上,斯大林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即高度集权制,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同时也为苏联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世界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子。文化、民族、教育事业方面,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族建设,全方位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文化、劳动、技术和人才资源方面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支持,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但斯大林民生思想的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如经济建设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致使市场缺乏活力,地方、企业、农场、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调动;重视积累,轻视消费,重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企业、轻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轻工业的发展战略,造成了苏联经济建设中与民生相关的经济项目日益凋敝的经济发展格局。政治建设方面,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森严的等级制度牢牢束缚了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使得民生需求的呼声得不到充分表达。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实行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完全忽视劳动人民在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多方面需求,扼杀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创造力。斯大林的民生思想使苏联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苏联在资本主义的汪洋中站稳了脚跟奠定了基础,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加速推动了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确立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带领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社会主义阵营。然而成也民生,败也民生。斯大林民生思想的缺陷为后来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当前,国内外研究评价斯大林模式及其影响的文章很多,但评价其民生思想的文章尚少。本文试从斯大林著作及其相关资料中梳理出其民生思想体系。在导论部分首先分析了斯大林民生思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总结了斯大林模式及斯大林民生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本文第一章首先对斯大林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进行了阐述,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生活观是斯大林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列宁战时战后的民生思想是斯大林民生思想的直接来源,斯大林民生思想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民生的严重伤害和苏联前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本文第二章详细论述了斯大林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的闪光点主要表现在:解决民生问题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和和实现工业化是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苏联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政权是民生建设保障、社会主义不是搞“平均主义”及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富裕和文明生活涵义的政治建设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和教育事业中。本文第三章对斯大林民生思想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得出斯大林民生思想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前提,政治环境稳定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强大动力以及解决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需要重视社会文化建设。最后,在本文的结论部分认真总结反思,指出研究斯大林民生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对其批判继承,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建设,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但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学识尚浅,本研究在系统性和某些论述方面尚有欠缺,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
【关键词】:斯大林 民生思想 经验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论11-17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 研究背景11
- 2. 研究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评述12-15
- 1. 国内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研究12-14
- 2. 国外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14-15
- (三) 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15
- (四)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15-17
- 一、斯大林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17-24
- (一) 斯大林民生思想理论基础17-20
- 1.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生活观是斯大林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17-19
- 2. 列宁的民生思想是斯大林民生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19-20
- (二) 斯大林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20-24
- 1. 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民生的严重伤害20-21
- 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21-24
- (1)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21-22
- (2) 战后新经济政策时期22-24
- 二、斯大林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24-34
- (一) 斯大林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民生思想24-27
- 1. 解决民生问题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24-25
- 2. 实现工业化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25-27
- (二) 斯大林在苏联政治建设中的民生思想27-29
- 1.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民生建设的保障27-28
- 2. 社会主义不是搞“平均主义”28
- 3. 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富裕和文明生活的涵义28-29
- (三)斯大林在发展文化、民族、教育事业中的民生思想29-34
- 1.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9-31
- 2.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稳定的基础31-32
- 3. 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富国强民32-34
- 三、斯大林民生思想的历史评价34-39
- (一) 斯大林民生思想践行的成功经验34-35
- (二) 斯大林民生思想践行的历史教训35-39
- 四、斯大林民生思想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39-42
- (一) 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前提39
- (二) 政治环境稳定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39-40
- (三) 经济稳步发展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强大动力40
- (四) 解决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需要重视社会文化建设40-42
-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46-49
- 后记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宏锋;;论陈云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世纪桥;2010年15期
2 祝闻宇;;重视民生思想的必要性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3 李庆华;朴琳;;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5期
4 周理平;;论党的四代领导人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5 朱建婷;;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10期
6 陈历;;对我国民生思想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6期
7 邓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15期
8 王俊骏;;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3期
9 宫宝福;焦艳;;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民生思想[J];湘潮(下半月);2013年08期
10 刘义甫,刘小红;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现代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莫世波;;对民生思想、理念和学说的初探[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加强党的执政与改善民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紫娟;;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我党民生建设的几点启示[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3 邹霞;;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仕文;;民生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价值理念之本——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民生思想的价值观解读[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5 袁策;;借鉴孙中山民生思想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许蓉;;列宁农村民生思想及当代启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林金树;;高拱和张居正民生思想研究[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8 丹英;;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兴林;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团结报;2014年
2 涂小莉;浅论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创新诉求[N];中山日报;2007年
3 胡俊修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朱子夏 湖北省当阳市人民检察院;殊途而同归:先秦儒道民生思想之比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4 夏学銮;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现代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记者 周晗;我市召开理论研讨会[N];扬州日报;2011年
6 文字整理 麦倩芳;弘扬伟人精神 构建和谐中山[N];中山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祖华;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与资本主义民生思想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吴少进;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3 彭坤;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发展[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琰;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D];华侨大学;2008年
2 刘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慧;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2年
4 杨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历程及当代价值[D];长春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贞;建国后邓小平民生思想及其价值[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5年
6 康琼花;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7 罗舒;陈云民生思想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郭婷;胡锦涛对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白晓兰;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江果;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7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6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