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更多相关文章: 市民社会理论 政治国家 马克思著作 历史地位 政治社会 前资本主义 私人利益 利益关系 阶级社会 中世纪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著作中频繁出现的"市民社会"这一词语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辨析,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作出系统的论述。作者指出,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既是指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又是指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私人活动领域,其中主要是私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二者的分离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治上的代议民主制也只有在这种分离真正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国家终将统一于市民社会。本文否定了对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一些较为流行的看法,评介了西方一些重要思想家的市民社会观点,指出了马克思对推动市民社会学说的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关键词】: 市民社会理论 政治国家 马克思著作 历史地位 政治社会 前资本主义 私人利益 利益关系 阶级社会 中世纪
【正文快照】: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其理由至少有以下五个:第一,马克思最初是从研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出发,建立起其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马克思著作中译本中的“市民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在其德语原著中是同一个词:burgerliche Ge,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孙显元;;宽容释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红霞;;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家成,李群芳;教育与产业的深层沟通和教育质量的生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刘新刚;;《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哲学思想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郭跃;;论行政决策失误的机关集体责任认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李立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王平;;协商民主对村民自治制度政治合法性的提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永年;关于剥削概念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韩升;;我国责权统一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谢庆奎;王懂棋;;中国府际财政关系研究:宪政分权的视角[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廉政文化进校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7 董经胜;;智利后威权时期的文武关系[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8 吴友军;;实践本体论基础的设定与文化批判转向——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10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敏;利益集团与中国药品安全规制制度变迁[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章烽;论司法能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韩睿;西方发达国家弹劾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音;公共治理基本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媛;我国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翔;;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学习与实践;2007年12期
2 李文峰;刘荣军;;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价值意蕴[J];攀登;2010年05期
3 李文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价值意蕴[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4 乔翔;;市民社会的克服、建构与归宿——兼答崔永和先生的质疑[J];唯实;2008年05期
5 杨仁忠;;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遗产与葛兰西的“完整国家”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胡正昌;谢美航;;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1期
7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解读[J];社科纵横;2011年02期
8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解读及其现实价值[J];求实;2011年05期
9 陈隽;;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研究[J];知识经济;2007年09期
10 黄涛;;市民社会理论的谱系——从霍布斯到马克思[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廷松;;浅谈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胡世祯;;生产劳动的物质性与产业部门的界定[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4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唐正繁;;近年来我国关于政治生态问题的研究综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6 M.考林;黄陵渝;;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7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8 张昱;;科层与网络的融合——社区组织的结构[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9 张波;;何谓“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探讨[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10 黄文艺;;司法改革论略[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松;市民社会理论与法治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2 孙玮 张国良 吕新雨 陆晔;媒介:打开公共空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莫纪宏;从宪法文本看公民概念的百年发展[N];北京日报;2010年
4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陈郧 陈蒙 西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法治的价值指向[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时寒冰;网上论文热卖的背后[N];华夏时报;2003年
7 学部委员 廖学盛;力争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攀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切实肩负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使命[N];辽宁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曾业辉;“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还是个学生”[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10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兴良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周光权;获取公众认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维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思想的内在关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秦国荣;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法律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概览[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劲;社会转型视域中的中国公民社会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胡朝阳;公共利益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高宇;理念·功能·技术:意思自治原则的伸展与评鉴[D];吉林大学;2007年
7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樊凡;现代国家的构建:消极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菲易;国际化、制度化与民主化[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许身健;刑事程序现代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宿亮;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年
2 郭财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黄亚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穆松翠;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婷;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文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邓玉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8 周晓光;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雯;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8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6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