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涂尔干结构化社会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19: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与涂尔干结构化社会思想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涂尔干 结构化社会 社会转型 劳动分工
【摘要】: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的社会化大生产能力,经济增长举世瞩目。经济结构带动中国社会整体结构发生转型,促进社会结构性发展。伴随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现实生活中暴露出种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更加微妙复杂,并进一步制度化和模式化。本文意图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现象,从学理上探寻现代化社会的结构化成长,解构计划经济为核心的结构化社会,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本文的方法论指引,通过梳理人类社会历史的宏观脉络把握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劳动分工切入,着重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结论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改变社会性质,才能有效解决当时的社会冲突,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对于马克思的宏观历史考察,,涂尔干研究的对象是微观社会,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19世纪欧洲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象。认为道德教育、法人团体是解决社会失范的药方。 通过对马克思和涂尔干不同结构化社会思想的关联性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结构化社会转换和建设的政治学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 涂尔干 结构化社会 社会转型 劳动分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C91-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1 研究的缘起7-9
- 1.1.1 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现实问题的思考7-8
- 1.1.2 阅读中的感悟8-9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9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意义9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9-11
- 1.3.1 研究思路9-10
- 1.3.2 研究方法10-11
- 第二章 社会结构与结构化社会:概念解析11-19
- 2.1 社会结构:观念史的考察11-16
- 2.2 结构化理论与结构化社会概念16-19
- 第三章 马克思的结构化社会思想19-29
- 3.1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社会19-20
- 3.2 社会变迁在于社会的结构化运动20-22
- 3.3 分工与结构化社会22-26
- 3.4 结构化社会的形态26-29
- 第四章 涂尔干的结构化社会思想——基于对《社会分工论》的解析29-39
- 4.1 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29-31
- 4.2 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失范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系31-34
- 4.3 如何运用结构功能的原理解决社会整合问题34-36
- 4.4 如何认识结构化社会中职业团体的作用36-39
- 第五章 结构化社会的政治学理解——基于马克思和涂尔干结构化社会思想的比较分析39-60
- 5.1 马克思和涂尔干结构化社会思想比较研究的几点启示39-52
- 5.1.1 社会变革与社会维护:两种不同政治历史观39-42
- 5.1.2 结构化社会与国家:两种不同国家观42-47
- 5.1.3 不同结构机理:两种不同制度观47-49
- 5.1.4 辩证理解与辩证使用:若干启迪49-52
- 5.2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结构化变迁及其政治意涵52-60
- 5.2.1 现代化、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化变迁趋向52-55
- 5.2.2 现代社会建设与现代国家建设的结构化关联55-57
- 5.2.3 解读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基于结构化社会思想57-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超,殷正坤;试论涂尔干对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陈先达;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实践[J];教学与研究;1999年12期
3 杨海峰,朱源;以结构单元为起点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J];晋阳学刊;2005年05期
4 谢泉峰;彭友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王格芳;;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对社会发展进程的预见[J];理论学刊;2009年07期
6 赵家祥;;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重学《哥达纲领批判》和《国家与革命》[J];理论视野;2009年02期
7 商红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途径——基于社会结构转型与执政内涵的分析[J];理论探讨;2007年05期
8 李新灵;;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0年10期
9 李春敏;;近年来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南n\;《德意志意硕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本文编号:1132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3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