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紧张”

发布时间:2017-11-05 02:04

  本文关键词: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紧张”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内在紧张 科学与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 历史与逻辑 个人与社会 理论与实践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紧张”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所特有的展示方式,是理论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把握了实践的需要,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特殊状态,是理论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内在紧张”的运动关系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生长机制。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内在紧张”的状态,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理论创新的压力和机遇,克服这种“内在紧张”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现过程。从科学与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历史与逻辑、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等五大理论“内在紧张”的矛盾关系及其逻辑关联,可以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质。
【作者单位】
【基金】: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研究”(编号为06AKS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的解读,有一个特点,即他们大都着眼于其思想的“内在对立”,反复论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析批判中存在的矛盾:既有尊重事实的经济分析,又有为激情所产生的道德批判和抽象推论;既诉诸人的理性和实践活动,又诉诸高于每个人的行动的历史必然性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烨;马克思恩格斯对反动文艺的批判[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Z1期

2 刘丰名;;朝鲜大力宣传金日成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1980年01期

3 汪义诚;都淦;;对《社会主义史中的几个“第一”》的若干辨正[J];社会主义研究;1980年05期

4 吕德申;;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点理解——与朱光潜先生商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5 王梦奎;贾春峰;;论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J];学习与探索;1980年04期

6 裴文敏;;道德是有继承性的[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7 文华;苏联东德合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百卷本[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2期

8 汤龙发;;关于文学典型的共性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9 汤在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J];江汉论坛;1981年03期

10 贾东海;付华锋;;暴力革命是普遍规律吗?——兼谈社会过渡的道路和方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云德;;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几点诠释[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李世繁;;学习毛泽东同志对辩证逻辑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之一——毛泽东同志论什么是辩证逻辑[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3 汤龙发;;坚持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林宝全;;人类文艺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论以人民为主体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美学意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齐爱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喜剧美学的继承与独特贡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宫敬才;;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的历史类型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家珉;;个体和群体关系的价值重估[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万俊人;;“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的建构与解构(论纲)[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9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李伟;;“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辩证发展[A];时代·创新·先锋队——黑龙江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素;现代、悖论与公民乌托邦[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初本德;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问题[N];学习时报;2002年

3 钟传志;弱唱之美[N];音乐周报;2002年

4 梁治平;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建[N];中国改革报;2003年

5 ;杜亚泉与现代思想史上的调适思潮[N];文汇报;2003年

6 毛时安;城市:寻找精神的力度[N];文学报;2003年

7 龚界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进展[N];北京日报;2004年

8 荆南翔;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理论新起点[N];人民日报;2004年

9 顾骏;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之基[N];解放日报;2005年

10 顾俊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转向:在社会与价值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为华;神话的消解与超越——论《故事新编》[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3 张春剑;论信息技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D];西北大学;2002年

4 向从武;全球化的哲学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徐焕阳;理想型官僚制的二重性[D];浙江大学;2002年

6 陈文新;建国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探索[D];河南大学;2003年

7 陶日贵;发展: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对近代以来发展哲学的思考[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谭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探析[D];河海大学;2004年

9 安帅领;实现我国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D];河南大学;2004年

10 温锦旺;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42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42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