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11:00

  本文关键词: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早期思想 马克思 恩格斯 经济思想 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


【摘要】:恩格斯既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导师,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与马克思一起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给予马克思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创立和建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被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广大民众普遍认同。然而,当我们经过仔细研究来审视此观点时,会发现有不少内容被忽视: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谦称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不过他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他的整个思想变迁过程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如果人们像以往那样习惯于把恩格斯当作马克思研究的“陪衬”,那么我们将会忽视太多恩格斯独特的思想,将不能给马克思主义体系生成史一个合理的解释,也不能给予恩格斯应有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二者的思想属于同一体系,他们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共同创始人,却又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国内外学者对恩格斯主要思想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从国内研究来看,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问题较为重视。一方面,学者们将研究视线主要集中在恩格斯的经济学思想上。另一方面,对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研究同样得到了我国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经深入研究后,我国学者总结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不存在对立论的较为客观的观点。而在国外,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为对立论、引领说和影响说。其中对于对立论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恩格斯研究”阶段,处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社会上涌现大量研究恩格斯的书籍,但是这些专著的总体研究内容却都不够深入,给人们造成一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对立的观念,从而引起了很大的波动。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之后的十年。在此阶段“对立论”仍存在于西方学者的观点中;从1992年至今是第三个阶段。自苏联解体之后,西方政治格局的巨大改变导致多数学者转变“对立论”为“一致论”。青年恩格斯引导青年马克思的观点被明确提出的是日本著名学者广松涉,他的《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一文提出的观点是,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中起到“第一小提琴手”的作用。同时作为影响说的代表,广松涉认为恩格斯思想不仅不是马克思思想的附属,而且他早期的重要思想也给予马克思很大的影响,尤其对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概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恩格斯早期的三大思想,即历史唯物论思想、经济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采用文本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首先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这四个方面,即本文的第一章内容;其次,通过研究探讨了恩格斯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思想发展源泉来阐明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作为本文第二章;再次,本次研究详细阐述了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内容,即恩格斯早期的经济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充分说明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内容主要包括恩格斯早期经济思想的内容、界定及评价三方面;第四章主要从恩格斯对物质利益的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思想的萌芽、人民群众的作用及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对马克思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五章主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危机、工人阶级的悲惨现状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几个方面阐述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所做的探索;最后结论的主要内容为恩格斯的早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对恩格斯早期三大思想的研究,使我们对恩格斯早期思想拥有更加明确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本文不但澄清了恩格斯的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而且给了马克思主义体系一个合理的生成史。同时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启示和意义,我们从中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彬;浅谈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2 梁玉秋;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帅婷;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刘涛;思想解放没有止境[J];长白学刊;2001年06期

5 ;坚持思想解放[J];当代法学;2001年11期

6 党国英;;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十大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01期

7 ;思想解放的前提是什么[J];创造;2002年01期

8 李成林;将思想解放到底[J];大连干部学刊;2002年02期

9 李义平;七·一讲话是思想解放的里程碑[J];发展;2002年01期

10 ;“无产”与“有产”:第四次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J];江南论坛;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卫;;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2 吕飞云;;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成因和要求[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3 罗红艳;;1978年以来的思想解放及其启示[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宝通;;第三轮思想解放与陕西发展思路[A];陕西省社会发展与民生工程建设——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专题学术活动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高布权;郝琦;;改革开放与思想现代化[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黄家驹;;谈谈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特点与重点[A];第四届“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颁奖暨老教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政堂;;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解放的两大武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8 赵本义;;论思想解放的价值[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9 李超;;思想解放、人的解放与改革开放[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曲青山;;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张可 记者 董震;市委办部署开展思想解放活动[N];铁岭日报;2007年

2 记者 董震;市政协围绕思想解放活动做好五项工作[N];铁岭日报;2007年

3 记者 吴可;市直机关工委思想解放活动做到“四个结合”[N];铁岭日报;2007年

4 实习生 王健 记者 张晓宁;开展思想解放活动要同学习曲长春先进事迹结合起来[N];铁岭日报;2007年

5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引领 增强互动 为新一轮思想解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N];无锡日报;2008年

6 李立川;省社科界座谈“思想解放与富民强省”[N];湖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评论员;发展是思想解放的试金石[N];安康日报;2008年

8 中共铁岭市委党校副教授 张宪尧;思想解放 威力无穷[N];铁岭日报;2008年

9 李抗美邋邸乘光;实现科学发展是新的思想解放的主题[N];安徽日报;2008年

10 李德成;思想解放的关键是破解矛盾推动发展[N];大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剑美;陈独秀报刊活动及报刊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安娜;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倪琳;近代中国舆论思想演迁[D];上海大学;2010年

4 曾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思想解放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俞海洛;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学;2005年

6 蔡霞;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7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8 万庆;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9 董一冰;刘少奇社会主义若干重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和宸;论当代战争观念的思维方式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书丽;第三次思想解放论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聂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易虹;论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陈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丰瑞;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初探[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火晓菲;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7 韩晶;邓小平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8 杨永龙;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9 张海冰;墨子“兼爱”思想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10 韩大学;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中国化探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25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25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1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