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 出处:《教学与研究》1998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理论 一般本质 资本主义 公有制实现形式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摘要】:本文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时代感和强烈的国情意识、鲜明的理想性等特点;从最概括、最抽象的意义上,从划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等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内涵;成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深刻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Deng Xiaoping'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ism essence theory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summed up the nature of socialism has very strong pertinence purpose, strong sense of the time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ideal; from the most general and the most abstract sense, reveals the rich connotation from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the basic sign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socialist society historical status; successfully discussed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China concrete realization form, expounded the "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 this basic problem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038
【正文快照】: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赵家祥[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时代感和强烈的国情意识、鲜明的理想性等特点;从最概括、最抽象的意义上,从划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标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姜洋;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特里尔·卡弗;张秀琴;魏天舒;;“意识形态批判”政治:新/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2 徐珍;;《道德经》中和谐思想之当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8期
3 张排房;;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6期
4 韩爱叶;;对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哲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俞祖华;赵慧峰;;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趋新与返古[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6 张改娥;;浅谈孔子仁学与现代中国价值观重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萍;;儒学复兴与中国和平崛起[J];学习月刊;2011年14期
8 刘雅文;;儒家文化与和谐文化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若夫;李冬;;孝:构建和谐的“至德要道”——重读《孝经》札记[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维萨·奥特宁;金建;;MEGA~2与另一个马克思——马塞罗·默斯托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路爱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兼析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理论误区[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润皋;现实关怀与哲学思辨之间[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馨文;深入开展国学研究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李飞 梅学利;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N];四平日报;2007年
4 刘贵之;孟子思想与和谐社会[N];济宁日报;2006年
5 庞元正;和谐社会理论与矛盾学说[N];学习时报;2007年
6 杨信礼;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N];人民日报;2007年
7 吴江;“绝对真理”四问四答[N];北京日报;2007年
8 汪信砚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N];长江日报;2007年
9 林国标;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06年
10 王东风;吸取老子“和合”思想 努力构建和谐周口税务[N];周口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进[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3 白立强;多维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宪起;中国社会主义国家职能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冬青;从历史规律到历史趋势[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光辉;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静;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哲学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陈辉;现代社会制度构建的人性诉求[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构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王志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颖姣;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性底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罗小青;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研究[D];华侨大学;2003年
5 李国明;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王晓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贺微;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8 谷炜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哲学思考[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马德邻;先秦儒道社会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清梅;论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40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34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