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传播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7 09:19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传播与影响 出处:《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 《论持久战》 传播学


【摘要】:抗战初期,当毛泽东初步阐明持久战理论时,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人也陆续提出了持久抗战的主张,这为《论持久战》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为了使更多的人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毛泽东撰写了《论持久战》一文,不仅论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抗战胜利的必然性,而且将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应该采取的具体战略方针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帮助国人看清了抗日战争形势,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传播迅速,国内外舆论对此赞誉不绝,而文化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
[Abstract]:When Mao Zedong initially expounded the theory of protracted war, Zhang Wentian, Zhou Enlai, Zhu De, Peng Dehuai and Ren Bishi als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protracted war, which laid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e spread of the protracted war. In order to make more people the firm belief, Mao Zedong wrote an article "on protracted war", not only to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and the permanence of the victory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and the wa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strategic defense, strategic stalemate, strategic offensive, and specific strategy for each stage should take the proposed guidance. This help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see the situation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 on protracted war, it spread rapidly, and the public opinion at home and abroad praised this. However, cultural workers spared no effort to publicize it, and further expanded its influence.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部;
【基金】:中央党校“教学与智库建设创新工程”子课题“抗战报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成果
【分类号】:A841.2
【正文快照】: 《论持久战》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形势的总体判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战略,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论持久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战略的异同给予了较多关注。1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文昌;唐啸;贾染;;《论持久战》折射出来的宣传艺术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2 田伯泰;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重读《论持久战》[J];中州学刊;1981年02期

3 韩景昌;学习《论持久战》的辩证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4 康洪武;;科学决策和领导的思维方法——关于《论持久战》的辩证逻辑分析[J];晋阳学刊;1986年01期

5 康洪武;《论持久战》辩证逻辑的科学结晶[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02期

6 宋翠梅,,李景亮;浅析《论持久战》中的哲学思想[J];阴山学刊;1994年04期

7 冯国瑞;《论持久战》与社会主义实践[J];晋阳学刊;1996年01期

8 高庆刚,刘焕莹;《论持久战》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J];社会科学论坛;1998年Z1期

9 杨昌才,吴光勇;《论持久战》的逻辑方法简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05期

10 刘炬;《论持久战》与《孙子》“速胜论”之同一性[J];长白学刊;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永振;;《论持久战》辩证逻辑思想研究述评[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2 杨超;;思想的精华理论的高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之比较研究[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3年

3 赵彦亮;张振铎;;《论持久战》——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的辩证统一[A];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论文集[C];2004年

4 黄成;;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辩证逻辑思想分析[A];湖南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之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分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论持久战》写作发表的前前后后[N];光明日报;2014年

2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生祥;《论持久战》英译活动: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韩亚光;《论持久战》的当代意义[N];团结报;2007年

4 韩伯成;重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N];驻马店日报;2005年

5 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 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唐洲雁;毛泽东群众观形成的历史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丹妮;《论持久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1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341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0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