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选择”机制下的人的生命本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探索

发布时间:2018-01-19 23:06

  本文关键词: 人的生命本体 人学 哲学人类学 马克思主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在人的生命本体论中,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将"结构"与"选择"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陷入了"二元论"的泥坑。人的生命本体论由"二元论"到"二重性"转变已是时代的切望。基于20余年对人的生命本体的研究和调查,本文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科学方法,试图在哲学人类学领域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文章提出,人的生命本体具有"结构与选择"的"一体化二重性",结构与选择互相联结、互相决定、互相转化,一体化存在。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具有共时态存在、历时态存在、交互关系态存在等多种存在方式,并且具有实践性、现实性、主体性和二重性等多种属人特性及功能。这一理论重构是对"主体人类学原理"的进一步深化,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人的生命本体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人生哲学,为人类学自我超越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多种前提性理论启示。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structuralism and existentialism have separated and opposed "structure" and "choice" in the ontology of human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ntology of human life from dualism to duality has been the hope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ontology of human life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aking Marxist dialectical thinking as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 author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ontology of human lif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ontology of human life has the "integrative duality" of "structure and choice". Structure and choice are interlinked, determined, transformed and integrated. The existence of "structure and choice" in human life ontology has a variety of modes of existence, such as co-temporal existence, chronological existence, interactive state existence, etc. Moreover, it has many kinds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such as practicality, reality, subjectivity and duality, etc. This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is a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 Anthropology. It provides a basis of human life ontology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scientific philosophy of lif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nthropology's self-transcendence, and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revelations.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一般而言,考察和研究“人的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结构”是哲学人类学的主要领域和特征。刘放桐说:“哲学人类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从哲学角度来解释经验科学中关于人的知识,……哲学人类学从人的肉体的、精神的、生物的、心理的、宗教的、文化的等各个不同方面,抽象出人在人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秉公;;“主体人类学”概念的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詹姆斯·皮科克,黄叶;人类学的未来[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发;;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陈德胜;崔忠洲;徐刚;赵建玲;;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重构及其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袁宏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毓章;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吴家荣,许心宏;过程即目的:对生存悲剧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5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7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范藻;;痛定思痛,地震文学的美学介入及其神学冥思[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研;论人物的病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詹姆斯·皮科克,黄叶;人类学的未来[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爽;“第三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观点述要[J];理论前沿;2000年24期

2 徐斌;当代中国改革对人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1期

3 石文龙;;法伦理学的独特价值与基本原则[J];东方法学;2009年02期

4 贾建梅;李丽;;浅析毛泽东的价值观及其意义[J];学理论;2010年35期

5 孟凡华;高东帅;;论和谐的马克思人学向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5期

6 陈宇宙;;财富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人学向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7期

7 胡立根;浅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8 郑伯农;文学、人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求是;1997年21期

9 杜福洲;;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常占国;;笨人学电脑[J];心理与健康;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梅;;盲人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2 樊志辉;;先验、超验、经验、实践——后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人学导论[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万朴;崔春龙;高德政;李虎杰;;多科类高校中的地质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A];全国地质院校专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常樵;;人学发展需要应对的几个现实问题[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5 ;中国人学学会简介[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庞世伟;;人在“归途”中——马克思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人学意蕴[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治民;;易县柴厂村科教兴村规划落实显现三问题[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路日亮;马冰星;;“新中国六十年人的理论及人学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9 黄楠森;;序[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蔡笑岳;于龙;;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现代快报记者 许小红;有些男人学历高,,在家照样打老婆[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杨卫青;于羚;赵红;津门千人学《条例》[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浙江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浙江树人学院 崇德重智 j9人p罕綶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童庆炳;“文学是人学”新论[N];学习时报;2002年

5 段文莉;医学首先是人学[N];健康报;2000年

6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杨丽;跟美国人学站式办公[N];健康时报;2010年

7 寇东亮;从人学角度深化可持续发展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0年

8 邢贲思;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5年

9 褚宁;“世博”为上海人学英语添把火[N];解放日报;2003年

10 周艳;创办一流民办培训学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雪芬;休闲教育的人学之维[D];浙江大学;2013年

2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王宏海;以人学为视角的朱熹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吴宁;论社会历史发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汉大学;1996年

7 徐斌;当代中国改革的人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季小兵;野地里的百合花[D];苏州大学;2006年

9 陈红;别尔嘉耶夫人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袁红斌;μ-阿片受体外周部位镇痛机理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实践[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云岩;严复的进化论与人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孙淑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人学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于秀娟;从人学视角探讨“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承一;论管理的人学基础[D];吉林大学;2006年

6 康厚德;现代德育人本主体论[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曹立新;西方哲学主题转换的人学底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潘光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当代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王云云;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钱晓东;新理学的人学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45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45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