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关键词: 群众路线 党的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 出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稳定政权,经济上恢复生产,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以捍卫,人民群众社会地位和政治身份得以保障。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群众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经验,对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建设、社会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Abstract]: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stablished political power, it was faced with a gri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Proceed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ways adhered to the mass line and relied on and mobilized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resumption of production, so that the new regim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 be defended, the people's social status and political identity can be safeguarded, summed up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rich experience formed by the Party in the practice of mass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单位】: 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互动发展研究”(13BKS034)
【分类号】:D252
【正文快照】: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但当时的人民政权还不稳固,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来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一)国内形势1.政治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辉礼;论毛泽东对制定“五四宪法”的主要贡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荣科;艰辛探索的政治文化考察——毛泽东领导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回顾[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3 张俊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黄诗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其局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5 谢昌余;;毛泽东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从《学生之工作》到《五七指示》[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姚润田;;反右派斗争与反右派运动扩大化原因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邱守娟;试析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孙喜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上的飞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先安顺;;试论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责任田”夭折的原因[J];北京党史;2006年03期
10 王素莉;;张闻天的政治品格与悲剧人生——对“新跃进”到调整时期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党史;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威;;悖论式制度变迁:经验主义转型的可能与局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秦宣;;毛泽东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反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凤琦;;中国现代化特征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成瑞;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焕昭;;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论要[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刘华清;;试论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8 傅锁根;;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党的自身建设的命运[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萧延中;曾子墨;;探索毛泽东晚年的生命焦虑[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10 崔敏;;析“国家没有法制,就不成为一个国家”——兼忆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建中;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南京大学;2010年
4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9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淑贞;毛泽东人民观的反思与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丽;大跃进时期的号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伟;1950-1978年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凯桐;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胡志辉;党领导的农业税改革简论[D];南开大学;2011年
7 王怡然;党的七千人大会与民生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靖;论新中国成立以来薄一波的工业建设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娟娟;论邓子恢保障农民利益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志军;巩固与强化: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研究(1961-1965)[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1998年06期
2 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三十)[J];法学;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景鹏;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戴扬;论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构架中的反腐败措施[J];理论月刊;2002年10期
3 田步双;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J];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4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深圳试行“行政三分”[J];山东审计;2003年04期
5 白惠珍 ,祝晓光;苏共衰败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12期
6 蔡丽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创新思路——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武力;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眸与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申林;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述评[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郑向东;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2期
10 彭学涛;;近十年来政治体制改革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述评[J];资料通讯;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丹娜;;广东政治体制改革 民主发展先行一步的实践探索[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包心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经验[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3 冯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探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4 王篡;;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思考[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5 周新城;;和青年朋友谈谈政治体制改革[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6 陈蔚;;未来20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空间和路径[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冯静;;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政治文明建设[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玉清;戴映忠;;浅析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贡献[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闫志民;;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10 韩玉芳;;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四个“结合”[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品荣;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视[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肖擎;政治体制改革 本质是制衡权力[N];长江日报;2010年
3 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价值[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柳斌杰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李军;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运行思路[N];黑龙江日报;2013年
6 中央党校学部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主任助理 郭兆晖;生态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石油报;2013年
7 郝建臻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法学博士;循序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8 综述 孙婷 韦力;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N];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记者 张有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 范世涛;吴敬琏:三中全会已对配套政治体制改革作部署[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10 李强;政治体制改革还要“摸着石头过河”[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益东;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韩风兰;政治体制改革要适应公民参政积极性的提高[D];贵州大学;2009年
3 史历;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肖小明;论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D];南昌大学;2007年
5 彭均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绩研究[D];大理学院;2014年
6 金殿伟;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轨迹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陈渝;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鑫;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李伟;从中苏两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对比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9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4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