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迈向未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文论

发布时间:2018-01-23 22:55

  本文关键词: 批判 未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文论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不断增长的生产力和富足的物质生活逐渐控制了个体意识乃至族群思想、社会意志。这种控制力是一种"合理的局限性"。它左右了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消磨了人的自由意识、个性发展和怀疑精神。因此,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成为哲学踏进20世纪门槛的重锤。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现"和"创造"成为女性主义文论重要的理论推力,借时代思潮的风头劲健,女性学者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团结一致,她们高昂"批判"的旗帜,在"批判"与"发展"的双重行动中为女性主义文论开辟了多元化的航程。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and the abundant material life gradually controlled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even the ethnic group thought, the social will. This kind of control is a kind of "reasonable limitation". The way of thinking wears away people's free consciousnes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skepticism. The concern for man's destiny became a heavy hammer for philosophy to enter the threshold in 20th century. Western Marxist school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Discovery" and "creation" of Western Marxism.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thrust of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the times, female scholars are more United than ever, and they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criticism." In the dual action of criticism and development, it opens up a pluralistic range for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比较视阈下的女性文学审美研究”[项目编号:GD14CWW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C913.68
【正文快照】: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在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思想潮流其标志是1923年乔治·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问世。卢卡奇在著作中主张的“打破技术理性对人和自然的破坏,建立起一种新的自然概念”1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现”和“创造”的根本前提。此后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向荣;;女性主义文论:后学语境及其主体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的前沿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永生;;从类到社会——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究竟在哪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王平;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邹晓芟;;寻求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智勇;;理性的蜕变与拒斥形而上学的三种路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刘美凤;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袁祖社;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中国特色“契约文化”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邹晓芟;;现代科技视野下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李强,赵景梅;统一战线与拓展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屠忠俊;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J];当代传播;199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4 于永坤;传统辩证法的解构与批判的辩证法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满晖;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D];苏州大学;2011年

8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3 吕书杰;青年公民意识培育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王新红;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合法性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传奇;弗洛姆人学思想探本[D];河南大学;2011年

8 高强;后发展国家发展异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吕晓瑞;教育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述评[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鹏;弗兰茨·纽曼和奥托·基希海默早期的法律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B.阿格尔 ,冯炳昆;西方马克思主义:古典与现代各派的理论特点[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1期

2 王逸舟;;新的课题、新的思考——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年01期

3 陶济 ,朱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J];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4 扬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视野[J];党校科研信息;1989年58期

5 曹玉文;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体系上的对立[J];理论探讨;1989年02期

6 张本;再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J];现代哲学;1990年03期

7 石水;;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0年04期

8 顾海良;“崩溃”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读《资本主义的崩溃:1883-1983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2年03期

9 王雨辰;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家;1997年06期

10 王雨辰;世纪之交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2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4 陈学明;汪道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N];文汇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金辉;国外马克思丰义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何方?[N];学习时报;2004年

7 李其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兴未艾[N];浙江日报;2005年

8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陈学明;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N];人民日报;2010年

9 庄福龄;开阔视野 扩展思路[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李白鹤 张佳 解丹琪;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N];湖北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58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58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b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