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理论的哲学意蕴与当代启迪

发布时间:2018-01-25 20:09

  本文关键词: 东方社会 跨越发展 哲学意蕴 当代启迪 出处:《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年马克思在分析俄国特殊国情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是对辩证法"条件论"的具体运用与深化,同时蕴含着时空转换互补的辩证思维方式。晚年马克思跨越发展理论具有"条件性"并不具备普适性;并不是对早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学说的"变革";并不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元发展逻辑"。正确剖析这一理论的哲学意蕴,对于充实马克思早期相关哲学思想体系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Abstract]:In his later years, Marx put forward a theoretical conception of the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of eastern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ussia, which enriched the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n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dialectical theory of conditionalism and the dialectical mode of thinking in which space-time transformation is complementary at the same time. In his later years, Marx's theory of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has the character of "conditionality" and does not possess universality. It is not the "reform" of the early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It is not contrary to the "univariate development logic", which determines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correctly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t has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nriching Marx's early relevant philosophical thought system and contemporar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ac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与实现中国梦研究”(14AKS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
【正文快照】: 经典作家马克思晚年根据世界历史发展形势,立足于俄国特殊国情,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构想。这一理论构想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学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甚至有学者将其推崇为马克思“第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年00期

2 何萍;现代化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李维意,刘培培,辛欣;东方社会理论——从资本主义化到“跨越论”设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S1期

4 彭俊平;;“热潮”过后的“冷思”——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J];资料通讯;2003年04期

5 张其学;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性[J];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6 顾乃忠;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文化学提问[J];学海;2004年01期

7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深蕴及其当代警示[J];兰州学刊;2005年01期

8 席成孝;;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代转型意蕴及其意义[J];求索;2006年01期

9 谢忠文;;“东方社会理论”的证伪及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社会停滞性的思想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国辉;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2 郑镇;;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人文思想的嬗变[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3 胡萍;;剑桥将召开“东方社会的历史动力”讨论会[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郑镇;;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人文思想的嬗变[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5 张凌云;;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兼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的否定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陈胜云;;东方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7 王文兵;;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彭俊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简评[N];光明日报;2003年

2 徐军;欧洲中心论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部 周思成;恩格斯是怎样学习波斯语的[N];光明日报;2014年

4 ;特别推荐[N];光明日报;2002年

5 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副所长、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季正矩;关于“五种社会形态说”的若干论争[N];北京日报;2008年

6 张华金 陈章亮(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贺善侃(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 宗振(华东理工大学) 陈新汉(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经济与社会: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郭艳文;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齐敏;马克思封建制思想的理论视野[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梅;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丽娜;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特征的研究及其现实思考[D];兰州大学;2007年

3 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再思考[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4 胡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樊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佳楠;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7 杨婷婷;论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其效应[D];西南大学;2016年

8 夏兵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尹彩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苑丽丽;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重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启示[D];汕头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3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63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b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