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发布时间:2018-01-27 05:43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主义 主体—客体 形式—内容 有机体理论 市民社会 方法论 哲学批判 哲学原理 连续性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尽管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认识论的断裂,但本文却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涉及到历史性、市民社会、生产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而就方法论来说,马克思把黑格尔方法论中的许多范畴都运用到了对社会形式的分析之中。本文以1837—1843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发展为线索,就主体—客体、形式—内容和有机体理论这三种方法论形态来探讨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Abstract]:Although Althusse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n epistemological break between Marx and Hegel,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ideological continuity between Marx and Hegel, which involves the history. Civil society, production patterns and methods, etc.,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Marx applied many categories in Hegel's methodology to the analysis of social forms. This paper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Hegel in 1837-1843 as a clue, on the subject-object. Form-content and organic theory are three methodological forms to explore the continuity of Marx and Hegel's though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解释通常分为两个思想派别,也就是关于中断性与连续性的争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断论的代表———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阿尔都塞声称,1844—1845年是马克思摆脱黑格尔的“认识论断裂”之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中,马克思断绝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蹇福阔;李蓉;;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黄红生,陈凡;理性的历史演变及中国社会的理性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陈也奔;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方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李英田;;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7年01期

5 臧佩洪;马克思是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者吗──论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6 赵天成;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论黑格尔的独到贡献[J];求是学刊;2004年03期

7 薛伟江;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3期

8 邓晓芒;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2期

9 刁隆信;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德国古典哲学实践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俞宣孟;移花接木难成活——评金岳霖的《论道》[J];学术月刊;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九青;;师恩浩荡 永志不忘——高放教授80华诞感言[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4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永华;民法的自然法学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吴念胜;犯罪客体要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胡兵;“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本原则论纲[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先桃;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3 何q,

本文编号:1467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67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8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