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学思想的价值维度

发布时间:2018-01-28 21:24

  本文关键词: 人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 基本理论维度 哲学价值维度 历史价值维度 实践价值维度 出处:《学术探索》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阐释,对人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人的本质问题给出了创建性的界定,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人的现实性、历史性及其相互关系。在《形态》文本中对人本质的全新注解,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理论维度,以新的哲学视角、思维和视野赋予了人学研究的哲学价值意义;以新的历史生成视野和历史分析方法开拓了人学研究的新境界;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法论启发我们对当前社会关系合理化构建与人的改造的思考、探索。本文着重从基本理论维度、哲学价值维度、历史价值维度、实践价值维度四个方面梳理与呈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学思想的立体式意义。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in "German ideolog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thought, the core of human thought-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to give a creative defini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 nature of human nature is a social attribute. That is, the reality of human beings, history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In the text of "form", the new annotation of human nature express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dimens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tudies, and takes a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inking and vision endow the philosophical value of human studies; With the new historical generation vision and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it opens up a new realm of human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dimension, philosophical value dimension and historical value dimension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closely connect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 life to enlighten us on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beings. Practical value dimension combs and presents the three-dimensional meaning of human thought in German ideology.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人学作为一门对“人”进行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新兴基础科学,是指“在吸取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1]人学思想即人学研究的思想成果,概括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劲;;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的成就、困境与建构方向[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刘远传;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双重理解[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张一兵,仰海峰;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虎学;;开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以“社会”概念研究为线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蔡光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J];消费导刊;2006年11期

3 白刚;张荣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维透视[J];高校社科动态;2006年06期

4 王虎学;;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02期

5 杨日飞;;教育发展应有的视野[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6 李桂丽;李龙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三个基本关系[J];黑龙江史志;2008年06期

7 梁新华;语境回归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孙伯揾,张一兵,胡大平,张溟久;体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9 刘怀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的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J];江海学刊;2002年01期

10 白刚,卞绍斌;告别体系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理路及其当代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吴楠;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历史性生成[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聂海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逻辑进程[D];河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燕;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1年

2 刘远碧;论关系[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亦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覃小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尤作欣;试论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的社会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姚春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困境及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D];天津大学;2007年

8 李婧媛;论和谐社会主体—“和谐人”的塑造[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伍春杰;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汉城;试论马克思的人与社会关系及其现实意义[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杰;;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科学的统一[J];天府新论;2006年05期

2 孙正聿;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 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3 何中华;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语境[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征汉年;章群;;利益:权利的价值维度──权利本原解析之一[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 赵元明;;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维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1期

3 韩东屏;从“人本”价值维度重释共产主义[J];河北学刊;2005年05期

4 汪岩桥;;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J];岭南学刊;2007年03期

5 张筱薏;周延蓉;;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J];探索;2009年01期

6 冯皓;王玲玲;;发展价值维度的伦理审视[J];求实;2010年09期

7 张涛;;个人信息的法学证成:两种价值维度的统一[J];求索;2011年12期

8 杨琼;王前军;;真善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J];大连干部学刊;2014年02期

9 李冬梅;杨秋生;;“天人合一”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价值维度[J];理论界;2009年01期

10 徐s,

本文编号:1471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71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