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米勒命题”的双重破解--对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驳斥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伍德—米勒命题” “反道德主义” 意识形态 虚假意识 出处:对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驳斥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方学者伍德和米勒等人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和道德视为一种"虚假意识",得出"因为马克思批判虚假意识形态,所以马克思反对道德"的判断,这种类似观点可以概括为"伍德—米勒命题"。该命题遵循以下逻辑:(1)虚假意识是意识形态的定义性特征;(2)道德是意识形态;(3)马克思批判和反对意识形态;(4)马克思反对道德。"伍德—米勒命题"在西方理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马克思的道德观形成了冲击,必须要给予理论上的破解。对"伍德—米勒命题"的破解可以从两处着手,一是系统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虚假意识"只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场",而非核心内涵,构不成其定义性特征,从而推翻命题的第一个前提。二是从文本出发解读"虚假意识"的真实内涵,指出"虚假"的内涵主要是指颠倒和迷惑,而不是指荒谬和错误,因而"道德是一种虚假意识"的表述也无法推出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
[Abstract]:Western scholars Wood and Hans Muller thought that Marx regarded ideology and morality as a kind of "false consciousness" and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arx opposed morality because Marx criticized false ideology." This similar view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Wood-Miller proposition." the proposition follows the following logic: 1) false consciousness i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ideology; morality is ideology; (3) Marx criticizes and opposes ideology!!! (4) Marx criticizes and opposes ideology. Against morality. "the Wood-Miller Proposition"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theoretical circle.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o Marx's moral outlook.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od-Miller Proposition" can be started from two aspects: first,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Marx's ideological theo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false consciousness" is just the "appearance" of Marx's ideology theory, but the non-core connotation does not constitute its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thus the first premise of overthrowing the proposition. The second is to interpret the true connotation of "fals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x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falsehood" mainly refers to inversion and confusion, not absurdity and error. Therefore, the expression of "morality is a false consciousness" cannot be deduced that Marx is "anti-moralism".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互联网+理念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MYZX2016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淑贞;;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J];教学与研究;2015年12期
2 乔治·马尔库什;孙建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1期
3 戴维·麦克莱伦;林进平;;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九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6期
4 张秀琴;;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媛媛;孙建华;;意识形态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异化观及其当代意义[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倪瑞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语境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09期
3 魏传光;;“伍德—米勒命题”的双重破解--对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驳斥[J];学术界;2017年06期
4 洪美云;;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论述及思想特点[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2期
5 马寒;;批判或超越:近年来马克思意识形态研究的关键问题述评[J];前沿;2016年07期
6 汪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整合机制[J];求索;2016年01期
7 徐淑贞;;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J];教学与研究;2015年12期
8 耿芳兵;佟熙;;论“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说”——以对费尔巴哈的批评为例[J];现代国企研究;2015年18期
9 唐晓燕;;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重向度[J];浙江学刊;2015年05期
10 杨安;;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综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秀琴;;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2期
2 徐彦伟;;否定与中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J];求索;2009年07期
3 申小翠;;“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流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伍志燕;;马克思恩格斯“虚假意识”再议[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4期
2 伍志燕;;马克思恩格斯论“虚假意识”[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郝保权;;“虚假意识”和“观念性的社会存在”:马克思阐述意识形态的双重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1530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3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