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创新论

发布时间:2018-02-28 10:09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 生产 新论 出处:《武汉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政策法律等软实力对于社会发展、国家竞争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不断有大量相关的著作或论文发表,涌现出了一个研究的高峰时期,但进入新的世纪,对精神生产探讨的热情则有所回落,究其缘由,一是精神生产还有诸多理论难点如其概念等都有待明确;二是其理论太过抽象而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相距较远,倒是创新这一精神生产最本质的特征作为一个学术热点凸现出来,但创新又极为具体和通俗,缺乏深厚的理论支撑。显然,两者有着诸多的相同点或紧密的关联,遗憾的是,将创新与精神生产结合在一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多也只是把创新作为精神生产的特征阐述而已,而没有把精神生产作为创新的理论背景提出来,从而局限了对创新的理论研究,使创新停留在一个经济学、社会学的名词和口号上,而深入不到哲理的深度。如许状况,显然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新的理论增长点”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深入发掘这一理论的现实作用。20世纪90年代,面对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盛以及国内窘迫态势,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国提出了创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但实践与理论都还存在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伟大的“中国梦”激发了梦想,梦想需要环境,创造美好环境需要发展与超越,超越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一流人才,人才需要一流教育。但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方针?如何摒弃GDP崇拜和物质享受,转变为真正重视人、重视人的精神、重视人的精神独立?还是要回到“人总是要点精神的”,精神让人猿辑别,精神生产使人类历史区别于生物历史,研究精神生产就是研究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第一章围绕精神生产的理论渊源展开论述,在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精神生产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初步勾勒精神生产理论。并回溯到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精神生产理论的探讨,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认为精神生产是人主体性外化和对象化的生成。精神生产概念的一次飞跃,则在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向,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将精神生产置于唯物主义理论上考察,纳入到了社会总体生产理论,认为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才是生产性的生产,从而可以推论出只有创造新的价值的精神生产才是真正的精神生产,也即创新是精神生产的最本质特征。指出目前学术界对精神生产概念界定不清及原因,最后,基于上面的论述,提出精神生产概念确定的原则是不应脱离财富增生这一逻辑起点以及社会生产理论的总体框架。第二章重点论述了从精神生产研究到创新探讨的转化,揭示两者的在的关联。一方面,重新爬梳了目前国内学界对精神生产的辨析。基本上归纳出四种观点:一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或社会意识的生产;二是社会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三是观念地把握世界的过程;四是一种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活动。而第四点则是所有研究者都普遍赞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与精神生产非同一般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才是生产性的理论,可以认为精神生产是新增社会财富的精神劳动;是正在进行的精神生产,产生的不是已有的知识,而是生产出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只是精神生产的资源而已。另一方面,则重新梳理了创新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创新理论的发生与发展,可以发现创新与精神生产两者具有相似的发生发展轨迹,即从经济学进入社会学,最后上升到哲学;精神生产具有抽象理论性和学术性,而创新则具有具体实践特征和实用性,我们在生活中基本都用创新,而不提精神生产,在学术中,精神生产则比创新更具有理论深度和背景。两者互为表里,构成学术上的一道景观。精神生产是探索主客观世界的统一,表义即是创新。第三章研究精神创新的特征与分类。人们普遍认可精神生产或创新的自由性与自觉性、探索性与创造性、传承性与依附性、无消耗性与共享性、不平衡性与可超越性。而对于可阻遏性与可引导性、情感赋予性与智力赋予性等则极少研究,也就是存在商榷的余地。从精神生产特征研究来看,只有将创新提升到精神生产的理论层面,才会发现创新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如传承性和依附性,这是单独研究创新难以总结出的创新特征,从而能更好地在现实中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创新。把精神生产创新划分为七种类型:1、按照是否研究自然与人之间关系,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2、按照生产是否与主体分离,可以分为与主体分离的和与主体不分离的;3、按照是否研究自然与人之间关系,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4、按照产品是否自然存在,可以分为发现与发明;5、按照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实践技术与科学理论;6、按照与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看,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7、按照是否表现为抽象符号,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的。当然,划分标准不同,则内容迥异,以上划分并不一定科学,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精神生产创新理论的认知。第四章从横的维度注重拓展研究的理论广度,将精神生产创新置于马克思总体社会生产理论中考察,深入探讨精神生产创新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以及生态生产的关系问题,依据马克思“普照的光”思想,论述精神生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突出的作用和功效,指出精神生产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和主观推动力,是当今时代“普照的光”。社会总体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生产创新在总体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正是这种对理论广度的拓展,便于我们深入认识精神生产或创新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从纵的维度深入阐述精神生产创新的激发机制,并论及作为当代典型精神生产创新表现形式的智库和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精神生产创新作为一种越来越超越物质生产对社会生活作用的生产类型,它的发生机制是任何相关研究中的重点,但也是难点。笔者基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将精神生产创新阐释为起始于社会外在需要,而不是主观臆想。同时尝试着探求了精神生产创新的内在思维激发,并重点论述了“思想市场”作为精神生产创新的外部约束,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我们无限地思考。智库和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在构建国家软实力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库和研究机构是精神生产创新的聚集地,不仅是创新型人才的集中,而且生产创新的集中,更是创新成果推出的高端聚集。第六章是本研究的重点,将精神生产创新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论述,一是从马克思“普照的光”思想的哲理层面,指出精神生产创新成为当今时代“普照的光”。二是研究精神生产创新对直接生产的作用:1、精神生产改进生产力,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2、精神生产扩大生产规模,自动化解放物对人的压迫;3、精神生产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联系更便捷广泛;4、精神生产改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创新成就财富;5、精神生产改变社会分配方式和阶层结构,创新替代知识成为力量的象征;6、精神生产改变社会权力和组织管理结构,人的内在精神“隐没”外在物质。三是从现实层面上指出精神生产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精神生产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基础条件。然后,着重提出精神生产创新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最后,指出精神生产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第七章阐述精神生产创新之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发展。论证了精神生产创新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转变成智能型教育模式紧密的关联,建设国际一流的智库是当前摸索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要途径。总之,精神生产创新是构建与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心和必然选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本文编号:1546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46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f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