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03-02 02:29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市民社会 当代价值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其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整个西方思想史中,很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市民社会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洛克、亚当·弗格森等人,主要从政治生活和文明社会的角度考察和定义市民社会。但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则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黑格尔从伦理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并在《法哲学原理》中具体论述了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分为两个范畴。黑格尔看到了家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三个彼此独立又具有联系。因此,他开创性地把市民社会从国家中分离出来,并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又结合历史实践,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整体意义超越。马克思他在借鉴传统市民社会理论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研究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认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马克思还指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认为商品经济的发育和成长是市民社会的存在基础,市民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物质交往关系。马克思揭示了市民社会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提出必须超越市民社会,建立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将马克思有关市民社会理论的著作进行梳理概括,对于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有了清晰的脉络。以此为基础之上分别从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三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展开详尽而具体的论述。将市民社会与人的理论、解放的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关系作以进一步揭示。从而建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做理论的准备。提出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完善的基本思路,这就从现实的角度为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我国的市民社会指明道路和方向。
[Abstract]:As a historical category,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many thinkers have put forward different theories of civil society. Aristotle, Thomas Aguiner. Locke, Adam Ferguson, and others, It is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political life and civilized society to examine and define civil society. But what really has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s Hegel's civil society thought. The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is discussed in detail. Divide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state into two categories. Hegel sees the family,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state are three independent and connected. Therefore, he pioneered the separation of civil society from the state.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modern sense. On this basis, Marx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practice, He criticized Hegel's civil society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ranscended its overall significance. Marx drew less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civil society theory and Hegel's civil society theory. Marx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state, and believed that civil society determines the political state. Marx also pointed out the essence of civil societ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ommodity economy is the basis of the existence of civil society, and that civil society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material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Marx revealed various alienation phenomena of civil society, and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surpassing civil society. To establish an ideal society for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arx's thought of "civil society" has a clear thread. On this basis, respectively from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 of civil society, The critiq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and the criticism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develop the detailed and concrete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civil society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eration theor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n be further revealed. Thus, the civil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to be prepared theoretically, and the basic idea of perfecting civil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put forward. This shows the way and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our civil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A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0年04期

2 崔志鹰;试析韩国市民社会的发展[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3 郑强;市民社会与法治[J];外国法译评;2000年04期

4 D.里夫,孙晓莉;市民社会的错误浮现[J];哲学译丛;2000年03期

5 托马斯·卡罗瑟斯,薄燕;市民社会[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7期

6 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王玉琼,唐桦;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社团视角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8 应德平;市民社会及其约束力的利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9 刘世俊,王海玲;我国“市民社会”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王新生;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J];思想战线;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智勇;薛新娅;;市民社会与中国选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谈起[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童海芳;;走向和谐——试论我国市民社会的法治构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李钧;;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30年代的市民社会与市民小说摭谈[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张海夫;;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方印;;生态市民社会建设与民法生态化课题研究论纲[A];贵州法学(2014年第9期)[C];2014年

6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勇;;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荆;;近现代中国的政权与社会:概念、史实、线索、个案、感想[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昌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市民社会的三种话语[N];长江日报;2005年

2 肖岁寒;何谓“市民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徐u!民;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4 顾骏;什么是“市民社会”[N];解放日报;2007年

5 陈创生;市民社会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N];学习时报;2006年

6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7 韩立新;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

8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从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N];温州日报;2008年

9 王新生;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N];学习时报;2008年

10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灵魂[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

本文编号:1554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54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