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
本文关键词: 新媒体 马克思主义 大众传播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以当代最蓬勃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新媒体为视域切入角度,借鉴美国学者拉斯维尔的传播学理论,系统地分析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五维度要素,进而剖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机遇与挑战、问题及原因,谋求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新媒体路径策略。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圈,形成了丰富而美丽的画卷。马克思本人就非常重视通过媒体宣传自身,拓展受众,并反观自省,完成自我修正,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日臻成熟。从马克思开始,马克思主义传播就在不断探索自己的传播路径,变革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有近百年的历史,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完备和系统。当代世界,以数字技术、光纤技术、网络技术等作为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的各种新媒体平台登上历史舞台,包括早期的MSN、QQ、网页,现代时兴的Facebook、Skype、微博、微信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需要根据时代变迁做出新的发展。学界对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相关研究建树颇多,无论是专著还是学术论文,数量可观,质量逐步提升。但是,这些研究普遍缺乏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及信息技术角度进行多元分层研究,切入视角虽然精细,但是宏观把握往往不足。本文试图突出新媒体平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整体性影响分析,融合哲学思辨、社会因素剖析、人际心理接受、信息传播学原理及规律认知、数字技术革命性发展等要素,从逻辑上进行系统地梳理研究。关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学界虽有不同定义,但仍可梳理出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其传播特性也越来越被学界所共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在其独立意义上,也具有本身的内涵和特征。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给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带来了转型和变化,凸显了时代的特质和意义。对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做整体分析,就要分步骤、分要素地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拉斯维尔的传播学理论,对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五维要素进行了逐项分析,共筑对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结构的概览和清晰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必有其机遇和挑战,“发展”与“限制”共生共存,而所谓的“限制”,经过克服和整合,定会成为新的突破点和进阶。通过新媒体机遇和挑战这“一体两面”问题的探究,辩证地看待当下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处境,既不能一味鼓吹,也不能只看到带来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找到困难和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和路径。从逻辑上讲,这种可能性和路径的寻找,正是本文最后提出相关策略的契机。本研究进而继续讨论了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里的问题不同于前文的挑战,挑战和问题是两个定义域,挑战具有需要克服并借之作为台阶而实现升华的意味,而问题存在一种需要被解决的指向,需要找出根本原因并予消灭和清除。挑战和问题,共同构成了从现状到策略的行文逻辑桥梁,也诠释了本文从逻辑上上保持系统性、整体性分析的旨归。而且,在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激烈现状和意识形态角逐的状态下,不能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树立阵地意识和竞争意识,既要合理吸收西方意识形态的长处,又要坚持原则,以我为主,以主导姿态推动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无论是信仰认同、主体选择、与西方差距,还是意识形态对抗,都应被引入并加以分析。西方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自由度高的外部特性,往往掩盖了其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的痕迹,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会出现政治敏感度低的倾向,本文对意识形态在新媒体领域的斗争保持关注,并在各个环节有所体现。策略问题,是本文的逻辑终点,也是现实中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最具实践意义所在。本文从内外两个角度着手,即从内部完善和改进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从外部营造传播环境、影响传播客体、建构完备的监督审查机制等等,谋求形成内因与外因、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共同追求良好传播效果的局面,规划出我国当代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通衢。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作为紧随时代潮流的现象,无论是从新媒体的技术基础、运行模式、平台创新,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不断面临的国际社会、中国特色,以及时代发展中人的心理及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等等都在不断变革之中,这决定了其研究空间仍在不断拓展,问题域不断涌现,我将继续努力求索。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樊浩;;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7期
2 毛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J];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3 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邓国峰;;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学术论坛;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可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2 张弛;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高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矛盾及其转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黄志斌;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杜佳;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7 梁小军;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1929.1-1934.10)[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利民;晋察冀边区党的新闻宣传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9 谢成宇;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卜叶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烨;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分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李建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莹;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郑波;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马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55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557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