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交往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共产党 切入点:马克思主义 出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它以物质交往为基础,包含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思想文化交往等内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作为衡量是否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同样也说明了树立科学的交往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毛泽东思想中,交往思想没有形成像《实践论》和《矛盾论》那样系统的、影响巨大的著作,而是散见于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著作、讲话、通信和批注中。本文力图从毛泽东不同时期的文本出发,研究和探讨毛泽东交往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交往思想和马克思交往观都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毛泽东交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贵和”思想、“民本”思想、“联盟思想”、“独立自主思想”等。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毛泽东交往思想体现在他实事求是地处理中共与各个政党、我国与他国、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中,体现在他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的统一战线中,体现在他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中,还表现于他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的高尚品质中。 作为社会基本组成细胞的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为人民服务原则,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对科学处理好新形势下复杂人际关系十分有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目前导致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不断经受着考验。我国应当通过从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高度重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努力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加强战略思维应对风险挑战等四个方面做好新时期的对外交往工作。领导干部是构建阳光、廉洁政府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新时期下应当通过加大与普通群众交往的力度、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坚持党性原则防止以情代法等方面提高领导干部的交往艺术。
[Abstract]:Historical materialism holds that communication is a unique form of human existence and activity and an intermediary of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It is based on material interaction and include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xchanges. The human-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regards the bal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man and man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s to measure whether or not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also shows tha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view of communication. In Mao Zedong's thought, the thought of communication has not formed such systematic and influential works as the Theory of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It is scattered in Mao Zedong's works, speeches, correspondence and annot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basic conte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o Zedong's communicative thoughts from the texts of Mao Zedong in different periods. Mao Zedong'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Marx's view of communication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o Zedong'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Marxism and combin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Guihe" thought,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lliance thought", "independent thought" and so on. He put forward his own unique point of view. Mao Zedong's communication thought was embodied in his exposition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PC and various political parti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between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a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manner. It is embodi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ted front in which all class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ve participated extensively, and in his basic principles of 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 in his foreign exchanges. I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noble quality of his adherence to the principle of Party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harmonious societ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erving the peopl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llectivism, an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ocialist humanitarianism are very effective in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new situation.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are still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world unres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constantly being tested. China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security and strive to build an independent and innovative country by adhering to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odel. Strengthening strategic thinking to cope with risks and challenges,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foreign exchanges in the new period. Leading cadres are a key link in building a sunny and clean government and an important bridge and link connecting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In the new period, the communication art of leading cadres should be improved by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rdinary people, strengthen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arty spirit to prevent the substitution of emotion for law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树德;;毛泽东因“临阵脱逃”被开除党籍的历史真相[J];呼和浩特政报;2011年03期
2 杜青林;;倾力打造好统一战线“同心”品牌[J];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04期
3 本刊评论员;;为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作出新贡献——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四川统一战线;2011年07期
4 廖统宣;;杜青林来辽调研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情况[J];共产党员;2011年11期
5 廖统宣;;辽宁统一战线隆重纪念建党九十周年[J];共产党员;2011年13期
6 ;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召开 贾庆林作重要批示 杜青林出席会议并讲话[J];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05期
7 邵刚;;统一战线“同心同行”促社会和谐[J];当代贵州;2011年19期
8 ;把“同心”品牌打造成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总品牌[J];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04期
9 ;汤黎路 把握历史方位提升工作能力[J];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04期
10 ;海口:统一战线恳谈会把脉年度工作[J];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世隆;;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历史性贡献[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2 李永华;;澳门与统一战线问题研究[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3 邓晋东;;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4 梁丽萍;;毛泽东与邓小平统战观之比较及其启示[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专集[C];2004年
5 吉浩;;回忆陈毅同志运用统一战线的二、三事[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6 ;后记[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杨文珠;;和谐文化与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叶华青;;统一战线与建设和谐文化[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天水市统一战线赴关中五市一区学习考察报告[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吴力武;郑慧;;统一战线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培林;让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N];光华时报;2005年
2 薛勇;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各界导报;2005年
3 记者 咏梅;统一战线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画精品展[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4 记者 叶晓楠;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王华 本报记者 曹昱;我省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N];江淮时报;2008年
6 记者 廉洁;我市召开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N];赤峰日报;2008年
7 记者 蒋林;广西统一战线迎春联欢晚会在邕举行[N];广西日报;2009年
8 实习记者 吴扬雪;广西统一战线专家百人团钦州工业服务基地揭牌[N];钦州日报;2009年
9 记者 高欣;统一战线积极服务“三保一促”[N];辽宁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沈丽霞;全力推动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N];南昌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民;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李志松;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世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谢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佘湘;1949-1978:中国群众运动成因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晓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建坤;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存力;毛泽东交往思想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张吉安;毛泽东的对苏战略与抗美援朝[D];延边大学;2010年
3 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探析[D];河南大学;2010年
4 唐奎;毛泽东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秀明;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1956-1966)[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黄友威;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8 谷延;毛泽东数字分析法评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杰;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的治国思想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10 吴洪珍;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557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572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