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选题:科学发展观 切入点:以人为本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密切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既不能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也不能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愿望。要努力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应当成为我们的价值理想和不懈追求。
[Abstract]: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concrete practice and vivid embodiment of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Both of them promote each other and unify internally. The purpose of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o unify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better.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We can neither pursue social harmony one-sidedly without development, nor ignore people's desire for social harmony. We must strive to achieve harmony in development, promote development in harmony, and ensure harmony through development. Promoting development in harmony should become our value ideal and unremitting pursui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D6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原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沈素珍;毛泽东对党的宗旨的贡献——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田世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维护中央权威[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杨菁;;建国初期城市行政队伍建设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黄伟;;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的制度保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郭新华;;论毛泽东农业经济哲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蒯世安;毛泽东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措施之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常林彬;促进科技进步 保持党的先进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罗凡;;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哲学基础与实践原则[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润生;;阴阳对待和合是华夏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兼谈对立统一规律无助于建构和谐社会[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朱文鸿;;构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行政问责机制[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玉洁;;毛泽东的史学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绪永;;浅谈毛泽东民主法制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意义[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傅伯言;曾丽雅;;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鲁振祥;;共和国史上“大跃进”一词的应用与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兴国;;论毛泽东在思想上的创新[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唐根华;李洪华;;试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的由来及意义[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恩来统战业绩探源[A];周恩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晓梅;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樊新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尚欢欢;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代价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沙正平;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郝雨红;关于毛泽东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严旭;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廉政理论的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肖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党群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张晓慧;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桂侠;张海凤;;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社会[J];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肖培良;;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1期
3 朱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6期
4 原良志;刘世海;刘玉;;从科学发展观看和谐社会的建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5 易春秋;滕芯;;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9期
6 周业友;;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王世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指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牟长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9 郭建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郝翔;严世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雪莲;;和谐社会的政治构建和伦理构建论纲[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张以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郑洁;;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马慧丽;;基于和谐社会愿景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辛世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甄宗旭;;从科学发展观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取向[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8 宋德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张小勇;吴晓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制度建设[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世祥;;以人为本与科学的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彦萍;坚持以人为本 持续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N];阿勒泰日报;2009年
2 李力 潞安集团总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N];长治日报;2009年
3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N];汕头日报;2009年
4 仁民言;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N];台州日报;2009年
5 赤峰车务段党委书记 霍如森 段长 陆海森;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N];人民铁道;2009年
6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N];六盘水日报;2009年
7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周丽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N];中国人口报;2003年
8 记者 赵慧琴;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N];新疆日报(汉);2004年
9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N];汕头日报;2009年
10 鄂玉江;为科学发展提供学理支撑[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长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才强国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传志;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冰;“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何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荣丽;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涛;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姜言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文玉忠;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理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晓波;从科学发展观视角透视“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理念[D];山西大学;2007年
5 王建波;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和谐社会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程慧;人的发展视角中的社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敏;我国当前“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龚冷波;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玲;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福源;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科技发展观[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3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638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