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15:15

  本文选题:周恩来 切入点:国际正义 出处:《河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周恩来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更是新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外交家。建国后,他成为新中国和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身兼国务院总理和外交部长职务,在我国的外交战线上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外事实践活动,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其外交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将马克思列宁的优秀外交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周恩来外交思想中所包含的的正义、平等观念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蕴含。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是对其外交思想的进一步挖掘,通过对其外交思想的归纳与总结,寻找出符合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价值蕴含。周恩来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是建立在对自身和对他国伸张正义的基础之上的,这可以使得落后的新兴民族国家能够保证自身最基本的权利不受他国侵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侧重了国家交往的平等基础,无论是对他国的尊重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彰显了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中平等的道德伦理因素。求同存异外交政策的提出与运用是周恩来通过吸收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思想而得来的,它使得国家间尤其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寻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实现方式。
[Abstract]:Zhou Enlai is not only China's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politician, theorist, strategist, but also a great proletarian diplomat of New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became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new China and the party's first generation of leading collectives. In addition to the posts of Premier and Foreign Minis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he has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fruitful practical foreign affairs activities on the diplomatic front of our country. It has won our country a very high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prestig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s diplomatic thought combin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arxis-Lenin 's excellent diplomatic thought and China's reality. It is the great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even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world. The justice contained in Zhou Enlai's diplomatic thought,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has a strong ethical implication.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s thought is a further excavation of his diplomatic thought. Through summing up and summing up his diplomatic thoughts, he found out that they ar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justice and maintain world peace. The value of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implies that Zhou Enlai's independent diplomatic stand is based on justice for himself and for other countries. This can enable the backward emerging nation-states to ensure that their most basic rights are not infringed upon by other countries.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highligh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emphasize the equal basis of national exchanges. Whether it is respect for other countries or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it shows the moral and ethical factors of equality in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s. The foreign policy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is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by Zhou Enlai through absorb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different" comes from, It enables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vast third world countries, to find a common way to realize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20;B82-05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培吉;;周恩来为民精神永葆青春[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2 力平;;学习周恩来同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A];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五十周年文集[C];1994年

3 阮武昌;;中华儿女的光辉楷模 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4 邱文利;;爱国爱民伟大楷模——周恩来 邓颖超[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5 马胜云;;李四光和周恩来——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马胜云;;李四光和周恩来——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7 张文清;;诠释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的两次重要讲话[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8 王征明;;一本求真务实的好书——我读《项英传》[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9 罗青长;;为人民服务精神永放光芒[A];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五十周年文集[C];1994年

10 蓝鸿文;;解读毛泽东书信、电报、批语中的范长江[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骏;起义前,伴随周恩来去武汉[N];解放日报;2011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蒲荔子;藏书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用书[N];南方日报;2010年

3 田然;董朗 横刀跃马走天涯[N];成都日报;2011年

4 王南宁;永恒的父亲 无尽的思念[N];陕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 胡雪峰 通讯员 孙瑛;临危不惧 血洒羊城[N];丽水日报;2011年

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民进中央主席 严隽琪;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N];人民日报;2011年

7 何建民;“要戒慎恐惧地工作”[N];解放军报;2011年

8 罗建军;关注青年 关心青年 关爱青年[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 魏凯 本报记者 周晓东 整理;卜平奉献与收获同行[N];江淮时报;2011年

1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金辉;试论周恩来的日本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匡玲;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管理思想研究(1949-1956)[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书天;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周尔迪;周恩来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贡献及其历史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吴雯雯;周恩来人口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刘炳辉;大革命失败至中共六大期间周恩来为党所作贡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超;周恩来民族哲学思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刘正永;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建设及其当代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砚;周恩来党建思想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10 吴海燕;周恩来人生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0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70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0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