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转换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切入点:语言转换 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言是表现意识、思想、观念的方式,马克思主义是思想观念体系,它的传播与表现方式需要借助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效传播的基础和有效途径是语言转换。从语言内容到语言形式的转换能顺畅地传递马克思主义信息,增进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可以从政治语言向学术语言、精英语言向大众语言、意识形态语言向日常生活语言、宏大语言向直观语言等几个维度进行转换。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way of expressing consciousness, thought and idea, Marxism is the system of ideology, The basic and effective way to spread Marxism effectively is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anguage content to language form can transfer Marxist information smoothly. To promote the acceptance of Marxism by the audience and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ts dissemination. It can be changed from political language to academic language, elite language to popular language, ideological language to daily life language, Grand language to intuitive language and other dimensio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L14DSZ081) 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语言转换”(SKHZX 2013-2)
【分类号】:A811;G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耿波;;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新汉;;社会自我批判机制及其当代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柱;;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综述[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陈桥;;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J];世纪桥;2012年23期
3 白树震;论李达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4 曹金国;王玉贵;;恽代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贡献——以利群书社为中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5 李向勇;;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02期
6 谢加书;;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日常生活理论视阈[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杨爽;;恽代英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研究[J];党史文苑;2010年14期
8 谭军;;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石维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上)[J];人民政坛;2011年05期
10 徐建飞;;历史与逻辑框架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视野[J];南方论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谢荫明;;论李大钊的知识准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赵立栋;;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恩格斯[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3 曹金国;王玉贵;;恽代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贡献——以利群书社为中心[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清汉;;“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历史经验的结晶[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赵利栋;;“五四”前后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观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孟然;干部培训与马克思主义传播[N];组织人事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王逸吟;用生命浇灌信仰之花[N];光明日报;2014年
3 宋键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共产主义组织的创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费士廷 王雁翔 通讯员 谭昌训;心随云水长 公忠不可忘[N];解放军报;2011年
5 江苏省军区政治部 宋修明;用战士的语言讲理论[N];解放军报;2008年
6 念德 中共中央编译局;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和国统区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文学博士 吴海勇;党史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上)[N];中国档案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黄纯芳;献身伟业 建党先声[N];湖南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海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4 李诺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邢佳;网络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韧;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年
7 潘昕言;《布尔塞维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景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9 牛欢;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高宇;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1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713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