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

发布时间:2018-03-07 23:06

  本文选题:《哲学笔记》 切入点:辩证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Abstract]:Lenin's Dialectics of philosophical Notes is the logic of materialism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gel's Logic and Marx's Capital. Dialectics in which dialectics and epistemology are "consistent among the three". Not only has dialectics been regarded as "the summation of examples" and "abstract methods", but Marxist dialectics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simple dialectics and Marxist epistemology into intuitionistic reflection theory. Reversion "and, in particular, led to Lenin's dialectics being reduced to" epistemological dialectics ", which distinguishes Lenin's dialectics from the" dialectics of practice ", thus misinterpreting Lenin's dialectics of" consistency among the three ".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emise for advancing 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present age i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Lenin's dialectical thought of "three consistent" in philosophical Note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项目号:IIJD71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516.35;A8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同一——读列宁《哲学笔记》的一点体会[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2 高鼎忠;对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关系的探索——兼评肖前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有关论述[J];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3 邹嘉;再谈“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实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Z1期

4 方杲;陆韵;高战国;;浅析黑格尔逻辑学的几个特点[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沧南;彭臻;;哲学就是认识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仲士;关于列宁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则[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马焕龙;试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同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刘炯忠;;约·狄慈根对“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哲学思想的贡献[J];教学与研究;1986年01期

9 商英伟,苏振富;试论《哲学笔记》对辩证法体系的构想[J];哲学研究;1982年02期

10 张继泽 ,胡光达;加强对于认识论的研究——学习列宁《哲学笔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亚生;;苏格拉底之死及辩证法的历史命运[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马序;;论颜元的二重化认识论[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3 陈旭东;;重思《启蒙辩证法》——奥德赛回乡之路的双重解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王凌云;;悲剧问题:辩证法与历史哲学——试论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黑格尔气味”[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武晟;;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三个“统一性”[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冯友兰;;怀念金岳霖先生[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10 舒远招;;论人在德国古典哲学各体系中的地位[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新昌;辩证法的人文情怀[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崔伟航、李文阁;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N];光明日报;2005年

3 黄志生;挑战国际学术前沿的哲学新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开龙;《辩证法随谈》:用哲学原理主导思维[N];中国水利报;2007年

5 扎拉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胡塞尔是否“不需要‘辩证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叶兰珊;《辩证法随谈》备受关注[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于幼军;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N];山西日报;2007年

8 杨宗航;读李瑞环同志《辩证法随谈》有感[N];青岛日报;2008年

9 允楣;创新方法呼唤辩证法[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王南n\;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辩证法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刘克苏;大全若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3 高家方;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6年

4 金瑶梅;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欣;辩证法视域中的善、美和目的论——从康德哲学引出的一种思考[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冬冰;新观念,新道路[D];复旦大学;2005年

8 朴金波;西田“融创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振权;黑格尔知识理论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效良;本体建构的最初尝试[D];吉林大学;2005年

3 卫金辉;当代自然主义科学哲学论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蒙莉;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及其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新星;试论罗素哲学的认识论意义[D];延边大学;2004年

6 苏洁;试论陆王心学与儒家人格意志[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苏琪;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D];武汉大学;2005年

8 肖瑞兵;认识论视域下符合说真理观的困境及其出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任姣婕;自然主义认识论背景下的规范性重建[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郑剑;论洛克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1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81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