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二册形成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03:17
本文选题:《资本论》第二册 切入点:形成史 出处:《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是他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取得的最终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集大成。同时,《资本论》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表现为一个庞大的文献群体,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体系。研究这个体系的发生、发展、演变、“定型”,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本论文选取这个体系演变史中的一部分,即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把《资本论》第二册从马克思酝酿、写作,经过恩格斯编辑出版,直到马克思所有手稿和恩格斯的编辑稿按照原样发表的整个过程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历史来考察。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和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刊印稿的发表和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后世对恩格斯所编《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的再版和研究,考察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复杂历程,恩格斯整理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艰难过程,大致勾勒《资本论》第二册的形成史,并就马克思的手稿、恩格斯的刊印稿的成败得失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以期把国内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推向深入。 本文的结构为:最前面是导论,主体部分分为8章,最后是结论。 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内国际的研究状况,交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1章“《资本论》第二册的创作史分期和对象、结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阐述《资本论》第二册在《资本论》创作史中的位置,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结构计划中的位置,《资本论》第二册的对象、三分结构的形成以及马克思对资本流通的认识的演变,并在最后论述了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在《反思》手稿中的萌芽。 本文第2—6章组成一个单元,考察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创作过程。这个单元又分为两个小单元。第一个小单元为第2、3章,主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第2章考察1857—1858年手稿,第3章考察1861—1863年手稿。第二个小单元为第4、5、6章,主题为“《资本论》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分别考察1863—1865年、1867—1870年和1876—1882年的《资本论》第二册手稿。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中,虽然不断构想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结构方案,并且先后提出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的多个方案,但是1857—1858年手稿的主体部分“资本章”则大体上是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的三分结构(即后来《资本论》理论部分的三分结构)来撰写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阐述了对资本流通基本问题的见解,例如资本流通的实质和目的,流通同生产的辩证关系,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但是从后来《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三分法来看,马克思只是重点论述了资本周转,特别是资本周转理论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关于资本循环的零星见解是混杂在资本周转中论述的;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则只是附带论述到。 马克思在1861—1863年手稿中的某些章节,推进了对资本循环理论的论述,逐步制定了资本循环的公式,但资本循环仍然没有从“资本流通”这一概念中剥离出来。从篇章结构来看,1861—1863年手稿只有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和利润,没有资本的流通过程。然而马克思在该手稿的主体部分即“剩余价值理论”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对社会资本再生产作了多次阐述,提出了两大部类的概念,初步制定了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从1863年开始以《资本论》为正标题撰写自己的经济学巨著。1865年所写的第二册第Ⅰ稿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册的三分结构,即第一部分阐述单个资本的流通中的循环,第二部分阐述单个资本的流通中的周转,第三部分阐述社会资本的流通(再生产)。而这个进步的核心,在于把资本循环从资本周转中剥离出来,建立了从资本循环到资本周转的抽象—具体结构。此外,第Ⅰ稿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部结构划分也作了初步设想,并在一些具体论点上取得进步。 马克思在1867—1870年紧张地撰写《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希望借着《资本论》第一卷的成功,也能够尽快出版这两册。马克思在此期间为第二册创作了大量手稿,其中最重要的是第Ⅱ稿和第Ⅳ稿。在这两稿的第一章,资本循环的基本结构被确定下来。第Ⅱ稿还在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部分取得显著成就。在第Ⅱ稿第二章,资本周转部分的阐述框架和理论要点基本成型。在第Ⅱ稿第三章,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研究对象、意义及其在《资本论》第二册三章结构中的地位作了明确阐述,确立了先简单规模的再生产、后扩大规模的再生产的阐述顺序(两者又分为没有货币流通的阐述和有货币流通的阐述两个步骤),并首次以“图式”(Schema)的方式说明社会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 在对第二册的创作中断了6年之后,马克思在1876—1882年再次为《资本论》第二册创作了大量手稿,主要有第Ⅴ、Ⅵ、Ⅶ、Ⅷ稿。马克思在第Ⅴ、Ⅵ、Ⅶ稿中,对资本的循环理论作了细致的阐述,使得这一部分基本定型。马克思在第Ⅷ稿填补了他的资本流通理论的最后一个大空白——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Ⅷ稿还改变了此前第Ⅰ、Ⅱ稿的阐述方式,全面纳入货币流通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作了系统阐述。第Ⅷ稿为第二册第三篇的定型提供了重要前提。 通过第2—6章这一单元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在阐述资本流通理论和撰写《资本论》第二册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他没有为《资本论》第二册留下一份可供编辑的完整手稿,也没有留下完整的编辑方案。 本文第7—8章组成一个单元,考察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过程,并对恩格斯的编辑工作进行评价。第7章首先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成就和欠缺加以总结;然后从分析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二册序言出发,概述了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大致经过;接着从文本和结构、文字和表述两个方面,举例说明恩格斯的改动情况;最后具体分析了第二册各篇的编辑过程和恩格斯采用马克思手稿的情况。第8章首先回顾了《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发表以后历史上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评价,特别是梁赞诺夫、考茨基和吕贝尔的评价;接着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对马克思手稿、恩格斯编辑稿的发表和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其他学者通过MEGA对恩格斯的编辑工作得出的评价;最后概括了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巨大贡献,评述了MEGA编者提出的恩格斯编辑工作在文本和结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单元可以看出,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为《资本论》理论大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恩格斯版的第二册可能也有若干可商榷之处。 最后为“结论”,对本文所论述问题提出六个方面的思考。一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第二册并非直线上升,而是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交织。二是恩格斯审慎处理了作者和编者关系,完成了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历史使命。三是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编辑稿的发表过程艰难曲折,学术因素和政治因素相交织。四是应当辩证地看待《资本论》第二册的手稿和刊印稿的未完成和完成。五是从学习版和历史考证版的版本性质出发历史地看待手稿和刊印稿之间的区别。六是《资本论》第二册形成史告诉我们,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第二册形成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慧娟,张聚元;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方法研究[J];编辑学报;1997年02期
2 大村泉;田庆立;张利军;;《资本论》第2卷历史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稿与MEGA~2第二部分第12、13卷[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5期
3 徐洋;;关于马克思著作中名词“资本主义”使用的考证[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2期
4 罗尔夫·黑克尔;沈红文;;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情况[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11期
5 卫华;恩格斯创造了新的术语“流通资本”[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11期
6 孙立冰;试为《资本论》“取消”一个注释——对《资本论》第二卷一组数字的不同理解[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7 卢晓萍;;再现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卷的工作[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8 陈征;马克思怎样写作《资本论》[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9 罗尔夫·黑克尔;朱毅;;《资本论》的通俗版和普及版[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2期
10 B.维戈茨基,首胜;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9期
,本文编号:1582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8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