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发布时间:2018-03-17 00:03

  本文选题:党性 切入点:人民性 出处:《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历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坚持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新时期下,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两种错误情形的出现,更要继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一致性。
[Abstract]:Our Party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 and people's character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the new period, we must be vigilant and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two wrong situations. We must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unity and consistency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the people's character.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
【分类号】:D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艳青;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1年12期

2 李荃辉;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传承和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05期

3 杨淑英,刘根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06期

4 裴育萍;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5 吴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6 张秀云;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2年03期

7 项东;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王敦琴,蒋辉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4期

9 崔晓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项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特点新探——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另一种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振祥;;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任学岭;裴巧燕;康小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提前过渡原因浅析[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振祥;;刘少奇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几个问题的考察[A];刘少奇百周年纪念——全国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8年

4 王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郑学祥;;略论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A];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C];1993年

6 沈雁昕;;三大改造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终结——关于毛泽东批评“确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的思考[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上)[C];2013年

7 乔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韦玲;;浅析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9 王智;;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与现代中国的跨越之路[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10 董长芝;;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社会[A];毛泽东邓小平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史学会与中共永定县委、永定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术讨论会重要讲话与论文选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久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几个研讨热点[N];北京日报;2010年

2 荣维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出版[N];光明日报;2002年

3 刘辉;新民主主义研究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02年

4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初级阶段理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总方案[N];北京日报;2011年

5 荣维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简评[N];人民日报;2002年

6 ;十三大以后党史研究中的一股强劲思潮[N];学习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原;“听·跟·走”[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南京大学哲学系 张亮;历史唯物主义创新需要自觉的本土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李捷;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必备的工具书[N];光明日报;2013年

10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 何鲁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启莲;论新民主主义社会[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晓波;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依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鲁法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反思[D];山东大学;2008年

4 徐长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传承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艺敏;试论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中断的原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潘立昀;论刘少奇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若干理论贡献[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徐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前转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8 陈学锦;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项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再认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潘舰萍;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22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22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